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4章 最初的梦想  (第2/2页)
是没问题的。    “今天上午你们参加了一个沿江跑活动,你们知道这个活动的由来吗?”    有不少人知道,其实很多理科生的文科功底并不差。    只是老师们都说理科未来的路更宽,放着好好的阳关道不走为什么要走独木桥呢?    不过这个场合没有人回应,他们静静听着李老师的自问自答。    “没错,是为了纪念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历史课本里有写到,1935年的今天,北平学生举行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抗日救国新高潮。”    “除此之外,我有几件事想要补充给你们。”    “从哪里说起呢……”    “第一件事情,你们今天跑步的时候看到前面不远处的之江大桥了吧?”    “之江大桥是国内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是由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主持建造的。”    “我们今天见到的这座桥并非是它最早落成时候的样子,因为之江大桥是在1937年通车的。”    “我们都知道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之江大桥刚刚通车,就因为抗战爆发要阻拦日军南下,而由茅以升先生亲手炸毁,直到抗战胜利之后的1948年才重新修复。”    “你们或许还记得,高一开学军训的时候,教官就来自于之江大桥的驻守官兵。”    “而这座桥之所以有官兵驻守,正是因为这段特别的历史。”    “第二件事情,你们知道这个日子,在历史上还发生过什么事情吗?”    “1941年,也是在这一天,当时还在陪都的国民政府终于向RB宣战。”    “很奇怪对不对?我当年念书的时候也很疑惑,为什么到这天才宣战。”    “因为在两天以前,十二月七号,发生了偷袭珍珠港事件;一天以前,十二月八号,美国向RB宣战。”    “于是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九号,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十年以后,在七七事变发生四年之后,在一二九运动整整六周年之际,当时所谓的合法政府才向侵略者正式宣战。”    “这个巧合,既是天大的讽刺,又或许是某种命运的安排。”    “第三件事情,当时我们临中的同学在哪里?”    “你们一定记得,临中的校友曾经活跃在抗战中最艰苦的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发出了不屈的宣言。”    “至于临中的前身之一,国立之江大学附属中学,随着之大西迁辗转过半个国家,正是在抗战烽火的颠沛流离当中诞生。”    “也是在那样的环境里,当年的老校长给我们留下了今天题写在校门口的那六个字校训。”    “当年的临中学生,和你们现在差不多年纪。”    “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在匆忙的逃亡路上,或许还伴随着身后的炮火声,立下了求学报国的志向。”    “同学们,我的三件事讲完了。”    “这三件事距离我们现在远吗?不过是七十年前的事情,很多当年的亲历者都还健在。”    “我希望你们未来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够记得这几件事,记得你们曾经背过的誓文。”    “我更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不再教我的学生这三件事。”    他一口气说了好多话,终于端起保温杯喝了口水,平复了刚才略微颤抖的语气,才平静说道:    “谢谢大家,今天剩下半节课的时间自习。”    受到他刚才讲话的感染,教室里一时还有些寂静。    林一望向窗外,他的感慨和其他人格外不同。    因为对他来说这不是现在进行时,而是一场十二年前的旧梦。    离开校园以后,他越来越少地关注远方的世界,年纪越大就越发受困于生活的围城。    也越来越不像那个年轻的自己。    求学报国……    我有多久没想起这几个字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