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虞满春 (第2/2页)
:“老板娘,我听说长安城里卖的脂粉都可好闻了,真的吗?” 虞满春立马来劲,道:“真的!那街上的美女子敷上脂粉,远远的就能闻见一股香气,甜甜腻腻的,好闻极了。哎,我在荧梦堂买了一小罐桂花汁做成的粉,改日给你用用。” “真的?!”玲儿惊喜道:“是不是很贵啊?” “贵死了!”虞满春捂着胸口道:“我在门口差点把后槽牙咬断才付的帐。”她摸了摸玲儿的脸,道:“小姑娘天生丽质,敷粉肯定更好看,不知道会迷倒多少男儿呢。”她说着笑起来,搞得玲儿一阵羞赧。但是虞满春自己却好似想到了什么似的,脸色急转直下,变得有些犹疑。 “虞jiejie,怎么了?”玲儿问,引得原本专心吃饭的元行阙和秦望寻也从碗里抬起了头,好奇地看着她。 “没什么,突然想起在长安街头看见的一位跟玲儿差不多大的姑娘。”她说着一直摇头,好似很不悦的样子。 “那姑娘怎么了?”元行阙就问。 虞满春抿了抿唇,道:“那天我跟姨妈在一家酒楼靠窗的地方吃东西,远远看见对面街边的豆腐磨坊外面正站着一个小姑娘,在帮爹娘打点客人。这时候街角突然拐出一个装饰华丽的马车,见了那马车前面挂的牌子,我姨妈吓了一跳,对我说:‘八王爷来了。’我哪里知道什么八王爷,但是那马车停在路中间,就有几个亲卫推开人群冲到磨坊前面,去拽那姑娘。” “啊?”玲儿吓得捂住嘴,秦望寻也愣了一下,只有元行阙厌恶地皱了皱眉头,别开脸不说话。 虞满春却正说到慷慨激昂处,挥了挥拳头道:“眼看着那姑娘就要被强行拽走,人群里突然走出一个穿着锦服的男子,推开那些亲信,说了几句话。下面太吵我也没听见他说的是什么,但是那些亲信眼看着是不敢动他了。我姨妈认了半天,才跟我说那是七王爷。” “七王?”元行阙一呆。 “我的老天爷,谁成想那小小的磨坊前面居然挤了两个王爷,我真是吓坏了。那七王爷孤身一个人,显然比不上八王爷的排场,不过他不让那些亲卫拉走姑娘,他们也没办法。最后我瞧着八王爷的车驾原地僵持了一会儿,气呼呼的转身走了。周围的群众都哗啦哗啦地鼓起掌来,七王爷可真是个男人!”虞满春抚掌道,又顺便唾了唾八王:“那八王爷就跟个粗野的村中劣绅似的,到处霸占良家女子,我姨妈说了,八王爷在坊间传的就是个流氓痞子,呸!同样是皇子,怎么差距就这么大?” “后来呢后来呢?那八王爷放过磨坊姑娘了吗?”玲儿关心地问。 “没有,七王爷怕八王爷再回来,就把姑娘带回自己王府了。结果你猜怎么着?几天后我再去那里,就听大家都议论说八王爷派人冲进七王府邸,强行带走了那姑娘!真是无法无天!”虞满春气呼呼道。 “怎么这样?堂堂王爷,干这等打家劫舍的事情。”秦望寻也直皱眉头。 “七王爷真是个好人,他还专程到磨坊去跟姑娘父母道歉,说他已经递了奏折上去,请求他皇帝老子做主。”虞满春继续道。 “这样总归好了吧?”玲儿忧心忡忡。 元行阙冷哼一声,道:“八王在皇帝心目中是什么地位,七王是什么地位。别说陛下不会管这种事,就是管了,多半也是训一训七王,叫他不要跟八王抢一个平民女子。” “啊……”玲儿瞠目结舌,“都是儿子,怎么这么偏心?” 秦望寻则更是冷着脸道:“天潢贵胄,指望他们拿百姓的命当命?做梦。” 虞满春面露疑惑:“郎君,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事?你去过长安?” 秦望寻一愣,抢先替他解释道:“他以前是陇西军中的,想必听过一些朝中的事情。” 虞满春点点头,道:“原来如此,我听说陇西军是会按时回京畿接防的。” 此时铁牛从外面带药回来,虞满春找人拿去后面煎,话题就此打住,虞满春兴致盎然地继续说起其他在长安的有趣见闻,听的铁牛和玲儿双眼放光。元行阙默默吃饭,秦望寻却一直在神游天外。 回家的路上元行阙问:“还在想磨坊姑娘的事?” “想人跟人的命怎么那么不一样。”秦望寻叹气,抱有一丝希望地看着元行阙,“那姑娘还有出来的可能吗?” 元行阙叹气,道:“难,以往如果高长瑨腻了可能也就放她走了,但是这次他明显是想在长玦面前显摆一番,长玦一个不受宠的透明王爷敢跟他叫板,他肯定觉得没面子,也就不会放走那姑娘。” “长玦?”秦望寻一愣。 “哦,高长瑨就是八王,高长玦是七王。目前在朝中,五王高长瑜和八王高长瑨是最受宠的皇子,也是权利最大的。其他的皇子基本上没有话语权,但是在这其中长玦是最不受重视的一个。其他人起码从小是在宫中长大,但是长玦的母妃嘉嫔在怀孕后不久母族就获罪被抄,嘉嫔因为怀有龙嗣而幸免于难,但也被驱逐出宫,勒令出家。长玦就是在庙中出生的,而且他出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宫中对他都没有任何关照。一直等到他八岁那年,陛下因为天降甘霖而重修本朝实录及后妃功臣列传,有人提出皇家血脉不宜搁置寺庙,长玦的名字这才入皇室宗谱,每年得以入宫一次朝拜,其余时间还是被散养在行宫。”元行阙絮絮说着,道:“他为人低调,虽然没有人管他,但从不自轻自贱,一直发奋读书。后来他在太学中与太学生们讲经论道,得到当世大儒宋洪先生的赏识。高长玦的名字一时间传遍长安文人之中,惊动了皇室,才算引起一些重视,允许他经过奏请可以进入皇宫,也为他置了一座王府。” 秦望寻轻轻点了点头,道:“最可贵的是身处逆境,人人贱我而我不自贱,发奋图强,终究皇天不负苦心人。你与他熟识吗?” “当年我在太学听讲时认识了他,算是朋友。可惜我常年领兵在外,与他的接触也不多。”元行阙叹口气。 “想必就是因为从小在民间长大,见多了百姓疾苦,才能感同身受,想要伸出援手。”秦望寻道。 “是啊,不过他不受宠,也很无奈。”元行阙道。 “他不受宠,还不是皇帝的意思。”秦望寻冷笑一声道,“识人不清,宠幸非人,终究坐在龙椅上那个人跟八王是一路货色罢了。” “那倒未必,不过八王蠢笨好掌控些而已。他老子终究比他聪明,不过这聪明也从没用在体恤百姓的正道上。”元行阙道。 秦望寻奇怪地看着他:“我以为你会阻止我说这些‘大逆不道’的话,结果你跟我一起说?” 元行阙大笑道:“天高皇帝远,他又听不见。咱们这位皇帝陛下啊,早年或许励精图治,有过一番建功立业的好想法,但太过刚愎自用,不顾民生而远征,说是扬我国威,实则挖空了财政的底子。近十几年打够了,又沉浸于自己创造出的这幅太平盛世,整日歌舞升平起来,愈发沉溺享乐而穷奢极欲,连带着整个朝廷上下都慢慢腐化下去。”元行阙说着说着,不无担忧道:“他站在高处太久了,越来越看不见底下的百姓。大齐现在繁荣富庶的景象,是前一百年的五代君主积累下的底子,本朝已经初见衰败颓势,这样的情况再持续两三代,江山易主不过是迟早的事。” 秦望寻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看,五王也好,八王也好,九王也好,都救不了大齐。”元行阙忽然道:“诸皇子之中,看来看去,只有一个长玦可堪大用。” 秦望寻看着他的眼睛,道:“可是,需要七王的是百姓,不是皇家。” 元行阙慢慢垂下眼睫,又转而望向远方,长长喟叹,眼里充满了对这个王朝未来的担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