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章公审  (第1/2页)
    “快,传信给县衙,让我父亲注意收拢原平的工匠。”    刘易身边的亲随领命而去,骑着马奔向了原平县城。    随着昭武军拿下了整个原平县,从那些士绅家中,缴获了不少的马匹。    林林总总加起来足足有二百多匹,整个原平县的马匹几乎被一网打尽。    短时间内昭武军不再缺马,完全可以将扩充骑兵马队的规模提上日程。    昭武军的基层军官,也是奢侈了一把,人人配上了代步的马匹。    这得多亏山西是边地,距离草原很近,虽然明面上断绝和草原的交易来往,但暗地里走私绝对不少。    这样一来,虽然合格的战马不多,但也不缺代步的马匹。    这要是在南方,一个县根本不可能找到这么多的马匹,即使算上拉车的驽马也没有这么多。    ……    刘老爷接到了自己儿子的传信,便下令开始征集整个原平县的工匠。    那些被征集的工匠自然是不乐意的。    但是,当昭武军的刀子架到他们的脖子上之后,他们果断的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并且于此同时,刘家将昭武军的征兵点光明正大的设置在了,原平县内各大乡镇的集市中心,村镇口等最显眼的位置。    不出刘易预料,果然应征者寥寥!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刘易很理解。    最起码在崇祯十五年以前,天下百姓都还没有把反贼当成一个有未来有前途的职业。    在天下百姓看来,当反贼这一行非但没前途没未来,指不定一个不好就把自己的脑袋给搭进去了。    洪督今年在西澳的大捷已经传遍了天下,听说一口气砍了好几万颗脑袋,狠狠的震慑了一下人心,谁还敢造反?    虽说刘家很低调,没打出造反的旗号,但原平县的百姓又不傻,老刘家又是封锁县城,又是抓捕知县和乡绅的,明显就是在造反好吗?    傻子才跟着老刘家去找死!    更重要的原因是,山西现在的局势还比较安稳,百姓远没有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    中国的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是这么的淳朴老实,只要有一口吃的,能活下去,又有多少人愿意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的呢!?    只不过,刘易却并不是很担心自家的昭武军会没有足够的兵员。    因为现在昭武军的预备兵员主要是那些身无分文,随时会饿死的流民,要卖儿卖女才能勉强过活的穷苦佃户人家。    而不是原平县现在还勉强能过下去的普通百姓!    只要刘家能舍得往出砸钱,就不用担心那些穷的只剩下一条命了的流民会不动心?!    只要刘家公审完原平县的乡绅和大户,将原平县的田地拿到手,用田地做诱惑,那些一点田地都没有的穷苦佃户会不动心?!    只要舍得砸钱,刘家就不会缺了兵员!    训练上一段时间,装备齐了兵甲武器,这就会是一只战斗力不俗的军队。    只要经历过几次战争,见过血,然后再严明纪律,赏罚分明,这就会是一只天下强军。    打天下,还得靠穷人!    ……    三日过后,原平县的局势已经被刘家给全面掌控。    大大小小的乡绅都被抓了起来,丢尽了县衙大。    明末的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一种十分严重的地步,大部分的社会财富,生产资料,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上。    占据了人口结构中绝大部分的普通百姓,却是贫者无立锥之地,需要靠卖儿卖女甚至是卖掉自己,才能勉强过活。    就算是这样,也仅仅只能勉强保证自己饿不死而已!    刘家抓住了原平县的“少数人”,几乎就控制了原平县七八成的生产资料。    整个原平县数万百姓加起来所掌握的生产资料,也没有那十几家士绅人家加起来的多。    不得不说着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这一日,昭武军的军士们,挨家挨户的敲开了原平县百姓的家门。    无数的原平百姓,被强迫着前往原平县城门口。    城门外原本是一处空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