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_第389章:东吴灭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89章:东吴灭亡 (第1/2页)

    三天。

    攻打武昌的汉军,只给孙权留了三天时间,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是选择拼死抵抗玉石俱焚,还是宣布东吴正式灭亡,完全都在东吴大帝孙权的一念之间。

    论国力,东吴完全无法与大汉相比。

    论兵力,大汉仅算益雍凉并四州,现有步、骑、水三种兵种总兵力接近六十万,而东吴受制体制依然是依靠氏族,东吴仅有水陆两种兵种,在汉吴之战前,也只有二十余万。

    如今战斗打到现在,汉军虽然也受到了不少的损失,但是比起东吴来说,就显得不值一提,而东吴现在全国加起来,总兵力也只剩十几万人,而且还全部安排在关键位置。

    最后,最为致命的,就是汉军拥有领先时代的先进武器。

    看上去,孙权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

    即使他选择拼死抵抗,最后的结果也不会改变,东吴王国已经是难以改变。

    但是,孙权却迟迟做不了这个决定。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他一直待在御书房,没有去过前面的朝堂,没有宠幸一个他深爱的后妃。

    至汉末黄巾起义开始,父兄三代历尽艰辛开创的江东基业,仅仅几十年,如今却要亡于他之手,他当然是不甘心的。

    想当年,他从兄长孙策手里接过这份基业时,江东那是何其风光,文有贤臣周瑜、陆逊、鲁肃、张昭等;武有良将吕蒙、甘宁、黄盖、太史慈等等。

    可是仅仅几十年过去,如今东吴早已独立建国,可是能堪大用的文臣良将,却是屈指可数。

    赤壁之战时,遇到左右为难时,还可以采用兄长临终的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现在,汉军兵临国都武昌,大吴到了亡国的危急关头。

    可是却无一人为其出谋划策,为其排忧解难。

    可悲。

    可叹。

    ...

    三日后。

    公元252年,大吴赤乌十三年,9月6日清晨。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因为从今天开始,大吴将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经过三日的艰难的抉择,孙权做出了他的决定。

    献城投降——

    公元229年6月18日,吴王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公元252年9月6日,东吴大帝孙权,不愿武昌城军民再遭兵灾,决定正式向汉军投降。

    从孙权登基称帝开始算,共计立国23年的吴国,终于走完了它的历史使命。

    巳时初刻。

    武昌北门缓缓打开,城外三百步外,大汉秦王刘谭此刻是意气风发,一身银白亮甲分外耀眼。

    刘谭仰望苍穹。

    虔诚的敬告说道:“皇孙刘谭,敬告先帝,皇孙刘谭今日将完成了您未了的夙愿,东吴——今日投降。”

    建安二十四年,先帝刘备拜大将关羽为前将军,节制荆州军政,同年前将军关羽兵围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而就在这个时候东吴背弃盟约,派遣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最后更是让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吴军俘杀。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逼使献帝禅让皇位,建立大魏政权;建安二十六年,先帝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之南登基即皇帝位,续延大汉国祚,改元章武元年。

    章武元年先帝决定出兵伐吴,以报前将军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就在出兵之前,车骑将军张飞,又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此二贼更是割下张飞的头颅去降了东吴。

    虽然很快东吴就派遣了使者入成都求和,先帝大怒不允,随后亲率大军东征伐吴。

    章武二年秋,吴将陆逊火烧连营,先帝遭遇惨败,退居白帝城,于次年病逝于白帝城永安宫。

    作为大汉皇长子,这些史实,他当然是铭记于心。

    三十年。

    整整三十年。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大汉伐吴,先帝被东吴陆逊击败,三十年后,作为刘备的皇长孙,他这一次完成了皇祖父未完成的事业。

    灭亡东吴。

    咚,咚,咚。

    三声清脆的鼓声敲响,将刘谭从思绪中拽了回来,武昌的城门已经打开,城头的吴军也已经放下了武器。

    城头上原本的东吴旌旗,此时已经全部换作了白旗随风飘扬。

    城门洞里,数百人正缓缓向外走来,为首的是一位身着素衣,脖挂白绫的老者,他手里端着一个精致的木盘。

    在那老者的身后,这是一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