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九章:吴芝兰 (第2/2页)
,比他更刻薄的粮官。 可当时董淳见并不知道这些,正在暗自懊悔,一个脏兮兮的小老太婆突然从人群中冲了出来,大喊大叫,一下蹦到他身上,张嘴就咬。 董喜眼疾手快,来了一招“双扣”,右手揪住耳朵,左手紧扼后颈,顺势推倒在地。 “这女的叫吴三四,她男人六年前就没了,我猜啊,大概是在这里饿死的……”。 流民走后,能吃的都吃光了,好象飞过去一群蝗虫,就算还能打到猎物,也喂不饱这么多张嘴。 “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试试?”。 “因为无忧草”。 “无忧”这个名字是董淳见起的,就是那种有酒香气的毒蘑菇,它和鹤鸣天葵一样,食用一次,便足以让人成瘾。 “现在还有这种草吗?”。 “沈鹤鸣来了以后,无忧草就慢慢消失了,但背不住也有,都说方园香室的镇店之宝,是一颗无忧草做成的药丸子,叫鹿人丹”。 方园香室,胡一把?这人还真有点存货,净倒腾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总之吴三四算是恨上了董淳见,而且有这种想法的,在族内占了大多数,如果不是吴九二挺身而出,毫不畏惧的挡在他们面前,恐怕董家主仆连个骨头渣子都剩不下。 “别看吴九二年纪小,但她敢想敢干,为了保护董监官,寸步不离,不光要学习人类的语言和取火,还指指土地,做出植物生长出来的样子……”。 董淳见明白了,她要自己种庄稼。 从此,乌额人一分为二,一拨跟着吴三四,捕猎、生食、睡鸟窝,另一拨则以吴九二为首,耕种畜牧、建屋筑墙,生活方式越来越向人类靠拢。 “咱再说董监官,两条腿折了好几截,已经变成了残废,官凭符书也丢的丢、破的破,这属于严重失职,回去是要治罪的……”。 “那他家人呢,不管了?”。 “他家里没啥人,爹妈活着的时候,给他娶了门亲,是赵鲁敬赵大人的千金赵芝兰,两人恩恩爱爱,可惜第二年就病死了”。 如今的董淳见虽然心存遗憾,却了无牵挂,加之吴九二把他当父亲似的对待,必恭必敬,不免有些感动,决定倾囊相授,权当是报恩了。 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无忧草! 这么重的腿伤,钻心噬骨的疼痛,必须要用它来缓解一下,结果却乐在其中,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脚不能沾地,只能侧卧着给孩子们讲课,他住的那间石屋便叫“半依山宗”。 别人则尊称他为“董夫子”。 那么,沈亮亮所说的“董阿大”应该就是董喜了。 “吴丑儿是谁?”。 书里没有这个人。 “丑儿,九二?”。 董师傅反复念了几遍:“你不觉得这两个名字很容易搞混吗?”。 的确很象,也许我听错了。 “你们老祖呢,他在干什么?”。 “老祖投军前就在家里种地养猪,是个好庄稼把式,等天一暖和,董监官就让他带人去城外开荒,收了粮食,再去远处的城镇以货换货,猪羊崽子、盐巴布匹,刨去吃的用的,竟然还有富余……”。 几年下来,仓储充盈,丰衣足食。 为了让董淳见摆脱对无忧草的依赖,董喜特地给他酿了两坛子酒。 “酒啊……是个好东西,遮脸儿……”。 俗话说,灯下出美人,其实喝醉了也一样,那天,恰巧是董淳见亡妻的祭日,他心里苦闷,不知不觉多喝了两杯,长期得不到宣泄的情感如同火山爆发,抱着吴九二嚎啕大哭。 书中在此处写了四个字:……成其好事。 至于是什么好事,谁成全了谁,哪个先主动的,清醒后的董淳见又是什么反应?只能意会了。 吴九二知道他很爱自己的前妻,便主动把名字改成了吴芝兰,这种事情,没有哪个女人愿意去做,但我认为她的想法很单纯,或许是感受到了丈夫对前妻的眷恋和不舍,心生向往,希望他也能这么对待自己。 董师傅说,俩人相处的还不错,吴氏家族也在日渐壮大,可吴芝兰却发了愁,照这样下去,到了第三代就没地方住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怎么办?。 扩建,整整往外扩张了三四倍,这个立于蛮荒之中的石头城也第一次有了正式的称呼。 什闾城! 二十五家为一闾,什闾,就是二百五十家,虽说不太好听,但以每家三口人计,整座城大约能容纳七百五十人。 不少了,这预示着吴氏家族的未来。 新城完工的那天,吴芝兰把董淳见背到了城门口,让他接受族人的礼拜。 但不是所有人都对他感恩戴德,特别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的吴三四。 “你说她为啥一直不动手?”。 董师傅卖了个关子。 “没机会呗”。 “有人保护是一方面,主要是她惹不起吴芝兰”。 “哦?”。 我不明白。 “你知道吴芝兰的爹是谁吗?”。 吴一,吴氏族谱上的第一人,是当时带领全族逃出大森林的首领。 被弃荒城后,他决心去寻找更适合居住的地方,却再也没有回来。 “是不是毒瘾发作,死在路上了?”。 董师傅摇摇头:“……我记得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无忧草无根无须,珠生,断茎于其上,一日复,食之则抖擞,不食则懒怠,然无性命之虞,有志者,可戒”。 无忧草的根象颗大圆珠子,采摘的时候,只要不伤到下面,第二天会接着长。 而它对人体的危害比鹤鸣天葵小多了,还可以戒掉。 “吴一一去不回,吴氏族人又成了一盘散沙,这时候,得有个人站出来,扛起这面大旗,事实证明,吴芝兰也确实没让他们失望,只是……”。 “只是什么?”。 他突然叹了口气:“有人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谁要死啦?。 吴三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