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3章 废立  (第1/3页)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郓王殿下进城了。    京师百姓,莫不喜极而泣,夹道欢迎。    郓王之所以如此受到百姓的欢迎,自然还是因为之前灭国西夏的不世之功。    在百姓看来,这位郓王殿下文能高中状元,武能灭国安邦,尤其是他带领的西军屡战屡胜,已经完全将他视为整个齐朝所仰赖的国之柱石。    说句不好听的,比那位只知道搜刮民财的皇帝陛下,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自从上次灭国西夏之后,郓王就没有再回到京师。而这次回来勤王,可以说是让全城百姓都寄予厚望,像救世主一般地看待。    只是负责守卫城门的禁军,却从中嗅到了一丝不对的味道。    因为郓王殿下进城时所带的兵卒……未免也太多了!    此时,整个西军已经在京师外面扎营,与撤退到牟驼岗的金兵互相对峙,谁都没有贸然发动进攻。    毕竟双方都尚不清楚对方的虚实。    按理说,郓王只需要带上几十名亲兵入城就可以了,然而城门一开,郓王却足足带了数千人。    排成长队,绵延不绝。    这些兵卒军容整齐,而且脸上全都带着肃杀之意,一看就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西军精锐。    朝中自然也有一些大臣对此表示了担忧,而郓王殿下对此的回答是:带兵入城,以安民心!    嗯,倒是也说得过去。    郓王的意思是说,此时京师危在旦夕,城门刚刚被金兵夺下,看起来危在旦夕。虽然因为西军的到来、金人撤兵,但被金人焚毁的城墙,短期内却无法修复。    也就是说,金人随时有可能发动进攻,京师仍有破城的危险。    此时,人心惶惶,城中的军民不论是身体状态还是精神状态,都已经到了极限。    更何况这段时间,那位已经身在金营的皇帝仍旧在按照金人的要求,源源不断地搜刮城中的财物、女眷,更是让城内的人心动摇。    士气,更是低落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    而此时,如果郓王可以带着西军的精锐进城,等于是在城中的所有百姓面前展示出这些精锐之师的威武气概,对于激励城中军民的士气、稳定形势,显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于是,此时仍在城中、尚未去到金营的太上皇齐惠宗,允许郓王带兵进城。    而齐英宗的那些心腹大臣们,虽然觉得此事透着蹊跷,但一来郓王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二来太上皇已经点头,他们也没有理由再拒绝,所以也只好答应下来。    同时多少也在安慰自己,城中能战的禁军至少还有数万,郓王的这几千人,多半也翻不起什么太大的风浪。    ……    皇城外,樊存看了看刘法和种平远。    “此间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    刘法和种平远互相看了看,点头。    郓王带来的西军精锐就这样整整齐齐地站在皇城之外,与皇城内的御林军面面相觑。    这些御林军不由得压力山大。    他们十分确定,如果真打起来,自己根本不是这些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西军精锐的对手。    但是……都是自己人,应该不会打起来的吧?    他们目送郓王进入皇宫。    ……    金銮殿上,靖平一朝的朝臣们全都到了。    就连那位齐惠宗也都到了,只是他也只能坐在侧后方,而最中央的皇位空着。    因为齐英宗进入金营之后,至今尚未归来,只是不断地从金营中传来旨意,索要各种财物。    大殿之内庄严宽敞,众多大臣分列两旁,最前方的正是此时的左相唐钦。    自从李伯溪被排挤走了之后,这位主和派的唐钦几乎可以说是独得圣眷,成了齐英宗最为倚重的大臣,是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    每当有齐英宗的旨意从金营中传来,都是由他不断地催促各部去执行,搜刮财物也好,掳掠女眷也罢,总之,圣旨上的事情,基本上都一一满足。    而此次的朝会,俨然也是以这位唐钦为核心。    毕竟皇帝已经不在,而太上皇齐英宗的各项权力已经被皇帝牢牢地限制住了,所以此时朝中自然也就由这位唐钦说了算。    这也是齐英宗去了金营之后,整个朝堂还是在受到他遥控指挥的重要原因。    “郓王殿下。”    唐钦的表情中,似乎带着一些愠怒:“难道没有接到官家的旨意?我朝与金人的和谈已成,勤王军已经不必来了!你为何还带着西军赶来?”    他稍微顿了顿,又说道:“此时官家正在金人营中,金人已经撤到牟驼岗,至今尚未将官家放回!你带着西军前来,若是害得官家有个闪失,该当何罪?”    这位郓王殿下有些不以为然地笑了笑:“金人放不放人,与我有什么关系?    “唐相你该不会以为我不来,金人就会把我那位皇兄放回来了吧?”    唐钦怒道:“放肆!岂可如此称呼陛下!    “官家半月之前已经去过一次金人大营,被礼遇两日即回。这次却已经三日未归,若不是因为西军骤然到来,金人被迫移营,又作何解释?”    樊存看了看他:“上次金人放人了,就意味着这次也一定会放人么?    “一入金营便是羊入虎口,老虎吃不吃羊只取决于自己的心情,岂会因为羊的礼节而有所变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