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章 三万贯用来救灾吧!  (第1/2页)
    不管别人相不相信,反正李世民自己是信了。    事实上,开国皇帝杀功臣,无非是两个担心。    一个是武将把持军权,功高盖主。另一个是担心自己死后太子镇压不住武将,担心造反。    但李世民不同,他少年从军,李家多猛将,把持军权都是自己人,谈不上功高盖主。    至于自己死后太子镇压不住武将,这更不用担心。    李世民少年从军,17岁雁门关救驾,27岁登基为皇帝,这个年纪,实在是太年轻了,以至于他有足够的时间能熬死大部分的功臣。    因此李世民压根没有杀武将这个想法,因为时间会解决一切,事实上唐朝也是为数不多没有杀功臣的朝代。    长孙无忌第一个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仁德圣明!”    要说大唐第一个功臣是谁,那肯定是长孙家,眼下连长孙无忌都没意见,文武百官自然也没有意见:“陛下仁德圣明。”    李世民点了点头,心想这总算是过了这一关:“如今曹州缺粮,还请众爱卿踊跃发言,献策于朕!”    魏征率先说道:“臣以为薛长史,为人忠厚,才思敏捷,临危不乱,治理曹州,有条有理。”    “臣提议薛长史可由朝廷委任曹州刺史,名正言顺的治理曹州。”    李世民点了点头,对于这个提议并没有什么意见,毕竟对于薛大鼎的才华那是有目共睹的:“可!”    长孙无忌提议道:“臣以为,齐王抄家所得三万贯,可以用来购买粮食,分发数州,赈济此次旱灾。”    这本来就是抄家所得的粮食,用来重新购买粮食赈灾其实也足够了。    但李世民这不这么想,购买粮食,最大的粮商还不是五姓世家,这钱指定会落在他们手里。    与其落在他们手中,还不如上缴朝廷,用国库的粮食去赈灾,等八九月秋收,粮价降低些再填充国库。    李世民想了想,有些犹豫的问道:“萧相(民部尚书萧瑀),粮库可还充实?”    由于唐朝实行的是群相制,所以唐朝有一大批的宰相,比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全都是宰相。    萧瑀出列,行礼道:“启禀陛下,国库空虚,并无多少余粮。”    李世民眉头皱了皱:“此话怎讲?”    萧瑀缓缓解释道。    “陛下去年陛下即位,大赦天下,这秋税便少了,国库存粮不多。”    “其二,燕郡王李艺,凉州都督、长乐王幼良等人伏诛,出兵平叛支出粮草。”    “其三,边疆固守突厥二十万大军,需要粮草支援。”    李世民张了张口,收税去年没收多少,今年支出又多,固守边疆也需要大量的粮食,可以说现在的大唐到处都缺粮。    事实上,朝廷不仅缺粮,国库还很缺钱。    眼下秋收还有一个月,救灾却等不了这么久,李世民也只得作罢:“如此,朕准了!”    ···    三万贯去购买粮食,朝廷支援的一万石,还有各州的常平仓里的粮食,再加上八月秋收在即。    只要秋收不出问题,基本上这次旱灾就能撑过去。    眼见正是基本讨论完了,一群言官开始了谏言。    “臣弹劾齐王目无王法,性格暴虐。”    “臣弹劾齐王喜怒无常,恐惹出祸端,不宜呆在曹州。”    “臣弹劾齐王,逾越权法,妄杀大臣,此举不合朝纲,长期以往,朝廷如何运转?”    “···”    一群言官毫不客气,矛头直指李祐,把他形容成秦二世,比喻成在世魔王。    并要求李世民赶紧让李祐呆在长安,别到处搞事情,不然这些臣子要被吓出病来!    李世民被吵得头疼,他早就下定决心,在旱灾没有结束之前,是绝不会召回李祐的。    但却没有什么理由,面对众多言官的谏言,他只得整出一个不算理由的理由。    “虽说这逆子性格暴躁,但曹州正需要安稳民心,贸然调走恐怕于民心无益。”    “何况朕以为薛长史在,应当出不了什么大事。”    众臣面面相觑,贸然调走会让民心不稳,这要是骗别人那还行,但在座的都是人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