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六章 《孙子》十三篇 (第2/2页)
住这么多,而已。“关将军,军争之后,什么来着?”李孟羲脸色平静,厚着脸皮问。关羽张了张嘴,他低眉看了李孟羲一眼,“军争第七,九变第八。”“好的。”李孟羲点了点头,同时嘴里快速念了几遍军征九变,军征九变,军征九变……觉得记熟了之后,李孟羲又问,“再后边呢?”李孟羲频繁的问,把刘备的思路打搅了。可怜刘备快三十了,记忆能力比不过李孟羲,又被李孟羲一打搅,差点全忘了。关羽觉得李孟羲学习态度不端正,皱眉从头把孙子十三篇纲目从头到下念了一遍。李孟羲趁机梳理了一遍,终于能一遍记住所有十三个目录。李孟羲嘴里低声快速的默念着,一边背诵,李孟羲一边抽空观察了下自己的“同学”刘备,一看,李孟羲就佩服刘备。你看人家,嘴也不张,动也不动,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人家会默背,不愧是刘备。不管刘备,李孟羲背自己的。片刻后。大致三四分钟后,李孟羲停下了。“关将军,我会背了。”李孟羲跟关羽说着。关羽眼睛把李孟羲一扫,简单的回了一个字,手一伸,“背。”提示开始。“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李孟羲很流畅的背完了。除了没有后边的第一第二这些顺序词,一字不差。关羽正襟危坐,手捋长髯,满意的朝李孟羲点了点头。背完了,李孟羲就在一边等刘备。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篝火中的火苗,在夜风中轻轻摇摆着,过了很长时间。刘备依然一动不动。李孟羲诧异了,频频向刘备看去,关羽也欲言又止看向刘备。两人的目光,让刘备如芒在背。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刘备终于撑不住了。“某,某其实……未……未能记住。”刘备手用力抓着腿上的衣服,他难以启齿,结结巴巴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声音带着啜泣。卧槽,哭了?李孟羲错愕。刘备好像也感觉到了因为背不出就哭有点丢人,他用袖子擦着眼泪,一边挤出了笑,又哭又笑的。关羽小声叹气。方才刘备迟迟没有说话,关羽已经猜到了实情。“区区几十言,让备为难成了这个样子。哎,”刘备垂泪,“某还如孟羲你一孩童,唉。”连兵法都背不会,还如何谈扶社稷之将倾,刘备顿觉颓丧。李孟羲从错愕中缓过神来,他有些想笑,刘备果然如传说那样,动不动就哭了,这么大的人了,因为不会背书,还哭鼻子。强忍住笑意,李孟羲赶忙安慰到,“玄德公莫哭,怕甚?有我和关将军一并教你,还怕记不住区区几十言?”说着,李孟羲转头看着关羽,“关将军,没有书简,记忆艰难,总纲不过三五十字,不妨写于地上,供玄德公诵记。”李孟羲一提议,关羽刷的一声站了起来。也从篝火里抽了根木柴,关羽噌的一声抽出腰间短刀,半跪在地上,用短刀在地上刻字。地上有一些稀落的杂草,李孟羲忙帮着把草拔出来。砖头可算有活干了,抢着拔草。为了自己的事,云长孟羲和砖头忙成了一片,刘备心里一热,一珠热泪又从眼角滑了出来,刘备忙伸手去擦。十三篇总纲,几十个字而已,关羽拿短刀在地上剜刻一番,便把总纲全刻在了地上。“大哥,总纲已完。”关羽收刀入鞘,上前拉住刘备的手,把刘备请到了地上的字迹前。关羽手持火把,李孟羲手持一火把,砖头也手持一火把,三人围着地上的一小片字迹,火把的亮光把地上的字迹照的一清二楚。刘备见这阵势,心里又是一暖。“其实玄德公,十三个纲目,这样记更好记。”李孟羲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孙武写兵法十三篇,第一篇为何在上,最后一篇为何在下,其实这不是乱排的。”“先看前三纲目,始计,作战,谋攻。正所谓上兵伐谋,战未起,已始计于庙算。故,始计,作战,谋攻,此三目在全篇首列。”“而后再三目,军形,兵势,虚实。单看纲目,语义相近,可简里为——形势虚实。”“再往后,军争,九变,九变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不管,单记吧。”“再往下,是行军。”“行军得注意什么?得注意【地形】,故行军第九,地形第十,那地形有多少种呢,所以,接着,【九地】”“正所谓兵法之道,以正和,以奇胜。纲目前十一,皆是用正兵之道。最后火攻,用间,为奇攻之法,故放最后。”“所以十三篇纲目排列,有其规律。这么一看,是否一目了然了?”李孟羲丢掉手里的小木棍说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