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三百一十八章 多旌旗,少刀枪,跟庞统学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八章 多旌旗,少刀枪,跟庞统学的 (第2/2页)

不好意思了。别人窘迫,当面揭人短,是不道德的。如果,当着民妇的面,把麻布一抻开,短短一截,民妇已经为了让麻布看起来多一点,来之前特意把麻布卷的很松,如果,李孟羲把麻布抻开,就等于把穷人最后的一点体面也打碎了。虽说,做生意,验看货物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然而,李孟羲觉得吧,义军现在的钱拉着还占地方,早点花出去的好。“姨姨,这匹麻布织的怪细密,你打算卖多少钱?”李孟羲笑着抬头问。“卖……卖……三十文钱,成不?”农妇生怕自己要的高了,怕人家不要,说完价,诚惶诚恐的偷偷看着李孟羲。见李孟羲不说话,“要……要不,给俺二十文……”“六十文,我买了。”李孟羲说道。民妇愣了,继而大喜。千恩万谢的,也不知说什么话好了。李孟羲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买或者不买,是因为他在想麻布的物价是多少来着,一想,想不起来。李孟羲还记得的部分物价是,曾跟刘备聊过,搁三四年前,那时候日子过得去,粮食收成还行,那时,要是在县里当雇工,一年能赚个十来贯。那时,七十五文至八十文,就可买一只鸡。麻布没有抻开,李孟羲也不知这一小卷麻布有多大一块,也没办法定价,索性,以卖家两倍的价钱给。一旁,刘备帮着李孟羲在篓里抓了两大把散钱,数够六十文钱,付给了农妇钱,农妇喜出望外的走了。李孟羲接着,看向第二个衣衫褴褛穷酸模样的人,“你碗里装的是盐吧?拿来。”那人端着破陶碗,把碗拿了过来,李孟羲接碗一看,碗里果然是一些颗粒很大的粗盐。“你想卖多少?”李孟羲问。“二十五文。”那人伸手说了一个数。李孟羲此时有些为难了,因为他实在不清楚盐巴的物价。李孟羲抬头向刘备求助。刘备仿佛知道李孟羲心里所想,朝李孟羲点了点头。“再加你一文,碗一并卖我。”刘备说着,伸手把一摞二十一文钱递到了那人手中。买到了一小点盐,盐往哪放还是问题呢。来的时候,准备不足,只刘备背了个大筐子,筐里装着钱,没带别的盛东西的篓子。不得已,只得让骑兵帮着拿着碗。骑兵一手提着枪,一手平端着破碗,怎么看怎么违和。随后,李孟羲又买了一个老婆婆拿来的两个鸡蛋。“婆婆,家里有下蛋鸡吗?要不卖给我,价钱好说。”军中rou食没了,李孟羲还记着买rou。老婆婆说,没有下蛋鸡了,家里老大官军征去打黄巾了,下蛋鸡杀了炖了给老大捎带走了。就剩这两只蛋,放了快俩月了。一听,鸡蛋放了快俩月。李孟羲看着手中的鸡蛋,瞬间没了好心情。鸡蛋放俩月,不就坏了吗,坏掉的鸡蛋,还能吃吗。按说,变质的蛋白质煮熟倒是也能吃,只是味道嘛……买都买了。鸡蛋同样没得地方放,李孟羲还是让骑兵帮忙拿着。然后,前有骑兵一手拿枪,一手端着个破碗。现在又有另一个骑兵,一手手握缰绳,一手拿着两个鸡蛋。更尴尬了。千金市骨的道理,李孟羲和刘备都懂。相比李孟羲这个外来人口,刘备比李孟羲更懂物价一些。前边买的一些小物件,一小卷布,一点盐巴,几个鸡蛋啥的,刘备给的价钱不仅是公道,而且是丰厚。义军采买,不同于一般做买卖。如果仅是价钱公道,会增加乡民们拿东西来卖的动力,但不足以让乡民们拿更多的东西来卖。非常之时,就不应计较一点钱的问题。价格公道,乡民在犹豫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来卖的可能是七成。而再多加的那么七八文,价钱丰厚,乡民们见有厚利可图,军中所急缺的一应物资,全都能买的到了。买东西,而且是不怎么讲价用一堆钱暴发户一样的买东西,对李孟羲来说,这不是第一次了。金钱开路,世间无难事。乡人们把东西络绎不绝的拿来。虽说要紧的麦芽糖rou食没有,但别的物资也都能用上。比如柴刀,镰刀。民夫营分不到人均一把铁器,一把柴刀分下去,扎营外出采集时,能多砍多少柴。刘备是背着半篓子钱过来的,买东西都不带跟人讲价,不管买啥,钱都往多了给,很快,众人就不得不停下这次采买。不是钱不够了,而是来的人少,再买拿不完了。迫不得已,跟这萍水相逢的冀州乡民别过。回程,刘备等五骑,有人肩膀上扛着一捆生麻,有人怀里抱着个酒坛子,还有人手里提溜着一卷牛皮。牛皮是刘备主张买的,一卷牛皮,竟然百十斤重。刘备说是,可看看找人做个皮甲也行。这次采买,买到了布匹两匹,一匹展开就尺长,一匹有四五尺长。买到鸡蛋两只,是放了两个月坏掉的鸡蛋。买到小半碗盐巴。买到柴刀两把。除此以外,像是一些干艾草,草帽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装了一篓。李孟羲想要的麦芽糖和做缝合术实验的猪狗羊,一个没买到,不由失望。采买队回到主道了,然后李孟羲神奇的发现,不见行军队伍了。看路上的车辙,大军走到前边去了。众人于是便朝前追去。回营,刘备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去辎重营丢在了辎重营,然后去找李孟羲去了。李孟羲也刚回到车上。——“羲儿,你要买糖饴,还真不好买。”刘备迟疑,看了李孟羲一眼,“要不咱自己做吧。”李孟羲顿时就惊讶,“你会做?”“会吧。”刘备笑了。说笑完,刘备表情严肃,“羲儿,我等这次前去采买,多有不足。”刘备神情略严肃。李孟羲顿时就愣了。军中多有不足,这不是我该说的话吗?你刘备咋说的这么顺口呢?“嗯?哪里?奥,是没有带够篓子,买了一点儿,就拿不住了。”李孟羲恍然大悟。刘备看了李孟羲一眼,“……篓子确实未带够。不过,非是此节。我等临近村落时,乡民突从左右围来,若是我等人少,若此地民风凶劣,他等窥觑我等战马,心生歹意,骤然发难,如之奈何?”刘备一言,让李孟羲陷入了沉思。确实如此。李孟羲只想到遇到村落拿足钱去买东西,想的是,只要钱给够,不愁买不到东西。可他未能想到,人心是复杂的,社会也是复杂的。百姓有善良,也有凶悍之徒,甚至百姓也会是良善之辈和凶悍之徒的结合体。在某些穷山恶水的地带,百姓平日务农,闲时说不定拿把镰刀就去剪径劫蛋了。让游骑带着钱去寻找村落,去用钱买一切所需之物,若谋事不备,大有风险。人少了,乡人看我势单力薄,就可能会起歪心思。人若是多了,乡人惊恐,紧守门户,生怕被我所趁,不愿与我交易。想到这里,李孟羲点了点头,“若我人多,乡民惧我;若我人少,乡民欲欺我。不如,使游骑三五一队,且可令游骑多带旌旗,少露刀枪。”李孟羲摸着下巴并不存在的胡子,幽幽说道。“多带旌旗,少露刀枪。”刘备默念了一遍,“妙!”刘备拊掌赞叹。我游骑三五人,驱至乡野村落,若我游骑个个顶盔掼甲,手中枪戟,耀日生寒。纵我等无恶意,乡人一见我游骑手中兵器,怎能不惧。而游骑若是藏枪匿戟,则便少了威慑。以旌旗代枪戟,即显我军威势,震慑屑小,又不类刀兵以使人惧我。此中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老练非常。刘备为之叹服。其实呢,李孟羲这是跟凤雏庞统学的。虽说,是学他人智慧,但是,能把他人之智活用之,也算了不得的本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