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五百二十二章 兵贵神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二章 兵贵神速 (第1/4页)

    当时李孟羲领大兵出,关张二人亦去,刘备以为兵势凶险,听李孟羲详说当时,刘备才知,比料想更险,稍有不慎,今日必血流成河。尤其李孟羲一句,【能战,方能言和】,更让刘备有大为受教之感。细细思之,若敬皇甫嵩三分,那皇甫嵩贵为朝廷中郎将,怎将涿州义军放在眼里,其必倾轧而来,到时一退再退,不得不战,战则死伤无数,战则必落谋反之实。万幸,军师谋划妥当,制住两下厮杀。刘备目视李孟羲良久,见李孟羲盯着瓦罐中的鸡不动,刘备拿起快子,往瓦罐中捣了捣,见rou已炖烂,下手撕下一条鸡腿递给李孟羲。“多谢玄德公。”李孟羲谢到。刘备笑问,“羲儿,若今日战事避无可避,又当如何?”李孟羲抬头,看着刘备,郑重道,“那便与他一战。”说罢,一口咬上鸡腿,用牙撕下一块rou,边吃边有些含湖不清的说,“如某所言,与官军战,无论胜败,于我大不利。于我无不利之时,唯有一战,尽灭官军。故,要么不战,战则如雷霆,力图歼灭。”刘备默然。——转眼至傍晚。义军营寨稳固,因义军车辆众多,车阵于扎营之时发挥大用,一半寨墙乃用板车首尾相连围成。因强敌在侧,恐官军突然发难,扎营特意紧凑许多,更留有许多人手以作守备。因行军暂止,无法行军,便反而有了停下来的时间。见缝插针被义军发挥的淋漓尽致。李孟羲在跟小朋友们玩,忽然就听到了练兵呼号声。他极诧异,今天还练兵?想了一下,李孟羲带着下课了的弟弟,去看练兵去了。至练兵场,刘玄德已径自开始练兵。扎营虽紧凑,新兵营练兵场地却留了足够空地,一根根用于区分各部区域的火把柱已遍地插好,井然有序。看到新兵们练兵,李孟羲突然想起白日之事,白天领新兵出战,虽说新兵阵列整齐,但仍有大不足。不足之处,在于兵器,在于木枪。平日的队列动作,不管走转停走,全都是徒手,可加了一根枪之后,就如白日列阵之时,有人左手拿枪,有人右手拿枪,更不用说,有人枪竖脚边,有人枪竖身侧,更不用说,齐步走的时候,有人握着枪,有人肩上扛着枪,有人端着枪,各种不齐。对习惯了整齐的李孟羲来说,虽人齐,却持枪不齐,很是难受。李孟羲上前,就持枪队列动作与刘备商量了起来。队列训练到此,于李孟羲而言,突然难度大到了天上去。早前的训练,所有的动作,站立转向走动等等,这些是李孟羲从初中开始就接受到过数度训练,因而对队列动作非常熟悉。可到如今,实战队列需要有持枪动作,李孟羲的经验在此时没有了。他所接受的队列训练全是徒手队列,未有丝毫持枪队列的经历,不仅经历没有,甚至都没怎么见过军队持枪时是怎么走队列的。这就意味着,要自己编队列动作了。结合队列,第一个队列动作是立正,那么于持枪,第一个则是持枪立正。持枪立正,左手持枪还是右手,李孟羲稍一想,便觉得理应是右手,右手有力且灵活。然后,右手持枪,右手该如何持枪,枪柄顿到地上,枪柄是顿到脚尖还是脚侧,是贴着脚还是不贴着脚,枪的角度又该怎样。李孟羲觉得,若论气势最强,应该是枪直直竖在地上气势最强。立正姿态,枪立地角度于是有了,枪直立地面九十度。然后,枪应该立在哪,是贴着脚尖,还是贴着脚侧,还是离脚侧稍远。李孟羲和刘备叫人来试,发现是,枪不在脚尖不在脚侧,而是身体右上角一点,持枪站立动作最合适,最自然。问题就在这里,枪若贴着脚放,动作标准容易量化,贴着脚放就行,然而要是放到右上角一点,于士卒个人,就得自己去掌握距离和位置。李孟羲盯着持枪站立的士卒的脚,皱眉看了半天,到底是一掌,还是一掌多,到底是从脚尖右斜四十五度一掌,还是右斜六十度一掌,弄不清。最终,李孟羲亲自拿过枪试了好久,才终于摸索出了精准的动作标准。实则不用管枪与脚的关系如何,关键在手,手只要手肘贴着腰间,手臂自然前伸,那么枪落地的位置,就恰好是合适的。由此,持枪动作核心,实则还是手。手肘贴腰肋,手臂与地面水平,手掌竖起和地面垂直,手只要直,枪自然也直。立正持枪动作完成。令新兵数人过来持枪立正,教新兵半天,新兵依然茫然模样。看着出来的几个新兵,老的都是老大爷了,年轻的十五六岁模样,如此兵员,接受能力差可以理解。李孟羲眉头皱起,朝旁吩咐,“令调教导队前来。”新的队列知识要往下传递,李孟羲一下就想起教导队了。教导队四十人,乃是第一批精心练成的队列兵,且此四十人,又作为教官训练了第二批一千六百人,此四十人第一批队列兵,乃是军中队列水平对队列理解能力最强的四十人。片刻后,教导队各队前来。教导队集合之后,李孟羲再交代持枪立正动作。“动作要点,以立正站姿,右臂上半臂不动,手肘紧贴腰肋,手臂平出朝前,手掌竖起,掌心向内,枪握手中,枪直顿于地,可听明白?”“明白!”教导队四十人,齐声回到。后边,李孟羲令教导队自做持枪动作,只看了一遍,教导队老兵们,一下学足了八成,枪个个立的笔直,都是右手,手肘都是贴着腰肋。不足的那两成是,手臂平出时,有人没注意到,手臂往身体一侧斜了点,跟其他人不是一个角度。走到队列前看,侧面看很齐的阵列,到排头一看,一下又看到不足。因为持枪动作是,枪几乎是从腰肋处出去的,问题就是在这儿,不同的人,身体体宽不同,这人胖一点,枪就靠右,那人瘦一点,同样也是平臂持枪,但枪就是往里了一点。李孟羲觉得,高水平的队列,连枪都应该是一条线才对,那样好看极了。就像国庆大阅兵时一样,刺刀都一条线。那样的队列是怎样练出来的,李孟羲眉头紧皱思索起来。是让后排的人跟对齐一样,把枪也对齐?好像不是,因为这样,枪虽齐了,手臂好像就不齐了。忽然,李孟羲想到了一点,好像,那种大阅时的队列,人员都是精心选拔过的,同一个方阵的人员,身高体重可是一模一样的。因而,因兵员身体条件很接近,所以队列要齐,手只要出同样的角度,就一样齐,而不会说,因为身高体宽不同,同样的出臂角度,有人身高不够,错了别人一截,造成不齐。想到这里,李孟羲明白了,以身体条件不相统一的兵员来练完全整齐划一的队列动作,是完全不可能的。枪不能齐成一条线,解决办法也有,从新兵之中,挑身高体重一模一样的新兵来组成队列,肯定齐的多。可新兵营如今人员杂混,新兵们能记住各自番号就行了,不强求其他。于是,没齐成一条线算了,能都右手持枪,枪都笔直立于地上,枪都和腰肋一线,这就够了。持枪立正动作,这算定下了。还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