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五百四十二章 谋定而后动(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四十二章 谋定而后动(二) (第2/2页)

一日之功,量地立旗,不过二十里。两日,也不过四十里。官军若脱围,一日便行四十里不止。此十面埋伏之法,确能占尽先机,但只能有一日先机。余下路途,不及丈量,该当如何?”李孟羲很是怀疑十面埋伏的实用性。张角则是迷茫了。“丈量路途?为何丈量?”张角疑惑问。李孟羲便向张角解释了,是如何拉着绳子把官军将行前路给一步步量出来的。听完,张角极震惊,心中波澜起伏。想昨夜,商讨十面埋伏之法,说的是,详查地势地利,尽占地利,于列阵合围之地点,立旗为记。再有,可估算阵列长度,使合围严密。说的是稍作估算,然张角没想到,李孟羲会是带着人拉着绳子,一步步的量。每一步皆有详细筹划,成阵必是未有一卒有错,未有一步有疏,必是严丝合缝,严密无漏令人心惊。严丝合缝,铁桶合围,步步算计,这三个词,在别处是形容词,形容包围圈严密,形容算计周全。在别处是形容词,但在李孟羲这里,分明是描述词。步步算计,是真的每一步都拿绳子量了,每一步都详加考量了,合围真的如铁桶一般,莫说一个破绽,连一个超过一步的衔接缝隙都不可能有。张角都不知该说什么好了,李孟羲布阵方法之精妙细致,已超出了张角的想象。至于李孟羲说,严密合围只能持续一日,最多一日半,一日半后,后续布置就跟不上了。对于李孟羲遭遇的难题,张角不好说是李孟羲布阵方法有问题,拿绳子一步一步量肯定会慢,粗疏的去测量,能翻倍,能一日布置四十里埋伏。张角知道李孟羲的问题所在,但张角不觉李孟羲做法有错,甚至于,张角觉得,李孟羲的布阵之法,步步算计,方是真正的十面埋伏,真正的毫无破绽。针对李孟羲所遇之难,难题在,预先布置的包围圈的速度,跟不上官军行军的速度,只能有一日合围,一日之后,合围必松散。张角认真思索着。李孟羲也在思索着。安安静静,一片沉默。许久之后,张角有了计较。目视李孟羲,张角问,“若只能一日合围,一日之后,公子又欲待如何?”李孟羲沉吟片刻,答,“只能是,勉力为之。虽前路已无预先布置,但若领军士数千前驱,步步为先,依然能成合围之势。”李孟羲想的是,严密合围阵势不能成,那就退而求最次,只要能合围,哪怕是松散合围,哪怕是破绽百出仓促而成的合围,依然还是合围。合围再松散,也是合围,依然有强大的威慑效果。张角思量了一下李孟羲的应对之法,平静看向李孟羲,道,“此,不妥。”见李孟羲看了过来,张角继续道,“以公子布阵之法,前四十里,合围浑然无缺,阵势肃整迫人。可四十里后,预先布置全无,阵势突然散乱,纵还能合围,前后大异,此为,露弱也。官军行四十里,迫于涿州军肃整阵势,不敢妄动;而后突然见涿州军阵势凌乱,公子怎知官军不会因此而起反攻之心?”“合围之势,先散乱,后亦散乱,能慑制官军。先乱,后整,尤能慑制官军。先整,后整,亦能。可若先整后乱,官军见涿州军势颓,其战心起激,不可制也。”闻张角之言,李孟羲不由紧皱眉头。张角继续提点道,“不妨,以退为进。用藏弱之法。既后四十里,合围不能严整,官军见散乱,必士气起激。那便索性,尽撤去合围。如此,官军见我,不见严整合围,其士气稍增,但官军亦不见我散乱,其士气扬之有限。”李孟羲疑惑,抬头看向张角,欲言又止。撤去合围,岂不就少了对官军之钳制?张角似乎知道李孟羲在想什么,直视着李孟羲,张角又道,“至于撤围之后,无可挟制官军,此无妨。十面埋伏之阵,阵有合围,亦有埋伏。公子前四十里步阵,步步堪量,精妙细微,此为合围。四十里后,合围不能,可用埋伏。何为埋伏?藏深匿险耳。可于地势险阻、高拔、有利处,埋伏重兵,官军若妄动,则可出之以成威慑。”李孟羲若有所思,暗自点了点头。矮几对面,张角察言观色,见李孟羲面有了然之状,张角继续教导,“我知公子不欲与官军冲突,故,埋伏当以威慑为要,以为战为次。威慑之法,关键在于攻心。”“……四十里之时,涿州军突然撤下重围,官军会如何?官军必急走之,急于摆脱涿州军。待其行军数里之后,军心稍安,于此时,官军有反攻之可能。故,可先于前路埋伏,以为此时威慑。”“某问公子,前路路途漫长,地势纷杂,涿州军大部在后,能前伏之兵,必然不多,于此时,公子该如何方能知晓,官军至何地之时,会起心反攻,又于何地埋伏伏兵,能慑制官军?”张角问的问题是,以有限兵力,如何既能埋伏,又恰好埋伏到官军欲整军待战的那个地点。兵力有限,而可能地点太多。方法有二,一是,尽分散兵力,让每一个可能之地点,都留有伏兵。如此,无论官军在哪,都能有伏兵出来威慑。可如此以来,单股伏兵太少,很容易威慑不成,反露己弱。方法第二,不分散兵力,算准官军列阵反攻地点,兵力全埋伏彼处。这第二个方法,也难,难在“算准”。李孟羲苦思良久,不能知该如何威慑。见李孟羲如此,张角又提点道,“威慑攻心,为其中之要。不必算定官军何处意欲反攻,关键不在官军,在我,我欲在何处威慑,则官军必在彼处为慑。”李孟羲略有茫然,又隐约抓到了什么。“选一地,重兵埋伏之。地在四十里后,官军脱围之后。无论官军有无反攻之心,待官军至埋伏处,立时,四下合围之军,旌旗招展,喊杀而出,使官军尽见我埋伏之势。于此时,官军方脱合围,走数里不见涿州军一卒,其必以为逃脱生天。就于此时,伏兵杀出,惊惧之,则使官军知,纵出重围,前路依然埋伏重重。有此一番,纵前路再无埋伏,官军以为有伏,不敢妄动。若再每隔数里埋伏一阵,时时出而惊之,则攻心之效,尤佳。此便为,攻心之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