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六百五十九章 旦日大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五十九章 旦日大祭 (第2/3页)

孟羲走到正面看了一眼,他感觉高低还行。只是,看着支支戳戳垒用板车垒起的台子,李孟羲脑海中就浮现武侠片中板凳阵的既视感,老派的武侠片中,为显示主角的功夫好,往往会把武大镜头安排在用板凳架的凳子山上,这样的凳子山,只一个特点,稍有动弹,就塌了。李孟羲对板车有同样的顾虑,他总感觉这一堆板车堆一起歪歪扭扭的,怕一个不留神就塌了。细节决定成败啊,试想,要是张角起义时垒高台装神弄鬼,要是做法做到一半,轰隆一声高台塌了,那张角立刻威严扫地,那还能蛊惑人心蛊惑个锤子,还怎么造反。同理,本来大张旗鼓的祭拜皇天后土,是为了安抚人心提振士气,结果民夫们拜着拜着祭台塌了,那么,不仅达不到安抚人心的效果,民夫反而会想这是不是不吉利,是不是要有灾难发生。李孟羲深刻意识到祭祀如果差错问题会很严重。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啊。想通之后,李孟羲指着板车垒起的高台道,“关将军,如此垒法,必不稳固,可拆了重垒。再垒之时,每加一层,用麻绳层层绑缚,不使其稍有晃荡,如此,方能稳妥。”关羽接纳意见,令士卒把车垒拆了,重垒。待士卒将许诺麻绳拉来,再开始新一轮的搭台工作,这新的一轮,搭的要慢的多了。士卒们每搭上一辆板车,将板车尽可能的跟下边的那辆扣好之后,再拿绳索上下左右绑紧,一辆固定好之后,再开始固定另一辆。不知不觉,天渐渐亮了。天亮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士卒们把高台又垒起了。这次新垒成的高台,绳索纵横交错,看起来就结实。李孟羲绕高台一圈看了看,高台大体成一个巨大的很不规则的长方体,够高,够长,也够宽,反正体量上肯定是够了。接下来,按计划,该是“装修”部分,板车垒成的高台,太丑了,丑的跟一堆破烂一样,不堪入目。如此高台,用于祭祀,太不严肃,所以必须装修。李孟羲将人把一车丝绸拉过来,他一手背在身后,一手随意指了指丝绸,对士卒们说到,“拿上丝绸,爬上去,抖开,把高台整个盖起来。”关羽见状,就笑说,“羲儿,你又折腾丝绸了。”这句话内里的意思是,李孟羲把丝绸当寻常布料用,丝毫不以为贵,简直视钱财如粪土,坦荡的很,关羽赞许无比。士卒们一人把整车的丝绸一人抱一匹爬到了高台上,然后抻开从这头盖到那头,就跟打包一样,一条条各色丝绸抛撒下来,五颜六色的,蔚为壮观。一车丝绸够用,一段时间,整个高台都被丝绸盖着了,丝绸层层叠叠的将高台盖了个严严实实,从外面丝毫看不见里边板车。不得不说,丝绸就是好看,通体一盖,色彩斑斓的,华丽非常,关羽满意的点了点头,扭头看向李孟羲,问,“羲儿,你看如何?”李孟羲盯着看了一会儿,他看到,什么吗,高台前后不齐,左右高低不平,这里高截,那里凹一下,不够好看。李孟羲摇了摇头,“不妥,不够平整。”关羽认为极漂亮的高台,到李孟羲这里,李孟羲看不上眼,此时关羽的感觉,就如同又跟造纸那会儿一样,多好的纸都入不了李孟羲的眼。关羽笑笑,既然李孟羲看不上,那就再改改,看怎么才能好看。接下来,李孟羲令士卒把刚铺上去丝绸全收了,然后,李孟羲令人唤来木匠营,令木匠营把所有的门板木板之类的拿来,等大堆门板到来之后,再令人将门板往高台顶端搭去,顶上搭完,再铺丝绸一看,这下,感觉好多了,平的多。可是,李孟羲依然觉得不太好。依然不够齐整。挠头思索片刻,李孟羲问一众匠人,若是用树枝藤蔓等将高台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给棚架起来,能做不能?一经沟通,匠人们明白了,就是将高台上凸凹的那些部分给填平而已。匠人说不难,好做。于是,李孟羲便调集军中所有树枝藤蔓之类的玩意儿以供匠人们使用。匠人们爬到高台上去劳作,工作简单,但需要总体考虑,诺大的一个高台,需要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一边齐,一边高低,不齐咋办,不齐的话,外凸的没办法砍掉,那就只能棚高一点。填补一处容易,使整体十几丈长的从左到右一边高,需整体把控,乃是整体工程。匠人中有一人,自发到高台上吆喝三五人帮忙拉着长绳子从最左头拉到了最右头。然后李孟羲就听见那个匠人朝下边吆喝说找两根长竹竿来,把绳索系起。李孟羲看的连连点头,他认出那个匠人是谁了,手指着在高台上吆喝的那个匠人给关羽介绍,“关将军,我建造队有一人,通造城之术,便是那个匠人。”关羽也注意到了那个出众的匠人,关羽看向李孟羲感慨一句,“羲儿,你麾下匠营,可真是人才济济啊。”此话说的恰如其分。之前在搜集各类匠人时,造城匠人挑选出来之后,一时也没有大活去干,便安排在了建造队,平日湖个火炕,湖个土灶之类。没想到今日,那个造城匠人会发挥了大用处。观匠人们劳作,具体的拿树枝藤蔓修补凹凸的细节看不到,但那个造城匠人的忙碌,李孟羲看的一清二楚,那个匠人用绳索左右拉起一道长长的绳索,四角也用长杆锤下了绑着石块长绳用以对准,这个工程流程与既视感,给李孟羲的感觉,很像盖房子,在找垂直和水平。李孟羲看的连连点头,他已经决定,这个造城工匠值得提拔。——匠营很是能干,两刻不要,匠人们把高台修好了。具体修的方法是,等于在石头上编了一个方棱四正的框。什么意思?就是形状不规则的高台,编了一层树枝和绳索框架后,愣是给修成了接近标准长方体的形状。之后,李孟羲再次令人上去把丝绸铺上,这次,几乎完美,整个高台方棱四正,规规整整。李孟羲来回看了好几遍,他指着东北角,对匠人队长到,“那儿,凸了一块,看看咋回事,能改不能?”匠人队长领命爬到了高台上去,等掀开丝绸一看,是编的枝条框架支愣着的缘故。匠人队长趴下来,把枝条重新拆开重编了一下,再把丝绸盖上,李孟羲在下边一看,妥了,完全齐整了。到此时,李孟羲终于对高台的规整度满意了,此时的高台,跟一个巨大的箱子一样很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