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七百六十三章 滑轮吊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六十三章 滑轮吊杆 (第2/3页)

简陋的滑轮不好用,那就弄精致的滑轮。

    李孟羲抬头看去,一抬头,他吓了一跳,一个没注意站到大石头下边了,这要是绳子卡察一断,人就凉了。

    李孟羲赶紧跳下墙去。

    远离了危险,李孟羲抬头打量吊杆,他想,石头太小,不与模具完全契合,这个问题似乎可以解决的。

    石头太小,那就坐一个跟模具一样宽的石头不就得了,这样,石头落下来,左右都能砸到,没有死角了。

    李孟羲将想法说给造城匠人听,造城匠人听得直挠头,又不好反驳,造城匠人只能笑笑,“军师高见!”

    李孟羲的方法是个好方法,只是,太繁琐了,还得把石头给凋刻好,还得每次放模具的时候把模具放的跟石头一般宽窄,麻烦的很。

    李孟羲抬头盯着大石头观察,他发现,大石头形状很不规则。按李孟羲的理解,他觉得,石头底下最好是平的,这样砸下来才能把泥土砸的平整

    有了想法,李孟羲叫过传令兵,他吩咐传令兵去铁匠营,让铁匠们造一个方棱四正的大铁块送来。

    传令兵领命而去。

    大铁块要造好还得一阵时间,李孟羲让人继续拉着石头继续砸。

    很快,下一个问题出现了。

    当李孟羲觉得砸的差不多了的时候,他让民夫换一段再砸,结果此时他发现,换不了。

    只一根木桩子一根横臂结构简单的吊杆,根本就没办法像后世的吊机那样可以左右转动,可以伸长收缩。也就是,吊杆只能固定砸一个点,往边上再挪一点都做不到。

    李孟羲想,可以把吊杆给改进一下,改成可以转动,可以伸缩的结构,就如后世的吊机那样。

    李孟羲对自己的想法很自得,他立刻把想法告知了身旁的造城匠人。

    造城匠人听完李孟羲的讲述,他抬头看了一眼吊杆,脑海中想象了一下李孟羲的描述,造城匠人不由挠头。

    犹豫片刻,造城匠人不得不告诉李孟羲,“军师啊,要说把桩子转起来,这个好弄,可,桩子就是能转,还是不成啊。”

    造城匠人拿手横着比划了一下,“本来够长,斜了一下,不够长了。

    本来正对的准,转了一下,对不准了。”

    李孟羲盯着吊杆,眉头皱起,思索片刻之后,他明白匠人的意思了。

    匠人是说,桩子能转,还得配合横杠能长能短,这样转着才有用。要是只转向横杠不变,没用。

    李孟羲明白了,要想有一个能自动转向的吊杆,还必须得有一个能精确伸缩的横杠,缺一不可。

    在李孟羲寻思能伸缩的横杠好做不好的时候,边上,匠人尽职尽责的建议着,“军师啊,能长能短的杠,做是能做,可做着麻烦不说,还容易坏……”

    至此,李孟羲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匠人会说滑轮不好用。是当真不好用,当真没有人力好用。

    李孟羲意识到,后世那种会转会伸缩的吊机,放在汉末,根本就做不出来,就算做出来,性价比也会很低。

    造城的时候,吊杆有用,夯墙的时候,用不着。因为,造城的时候,城墙那么老高,土方那么多,一个吊杆砸一个点,连砸俩月还得继续砸那一个点。

    而盖屋子呢,这个点砸不一会儿,就得挪挪,砸下一个点。

    筑城与盖屋两者的工程量决定了,吊杆这种简单工具,不同的工程,使用性价比截然不同。

    李孟羲挠了挠头,他皱眉寻思,当真要舍弃滑轮组吗。

    就此放弃,李孟羲不太甘心。

    ——

    李孟羲没能把解决办法想出来,铁匠们把李孟羲要的铁旮瘩拿车推来了。

    铁匠们说,为铸这个铁旮瘩,把好几个铁砧给融了。

    李孟羲看了一眼黑不熘秋箱子巨大的铁块,他寻思,这么一大坨铁,几百斤还是有的。

    铁块有了,匠人们合力把方棱四正的铁块挂到吊杆上,然后开始验证使用效果。

    重新摆放好了模具,模具里填了土,然后,一名匠人用力的拉起绳索,把铁块高高拉起。

    撒手,铁块直直的落了下来,冬的一声响。

    李孟羲过去查看,他看到,因为模具是比着铁块放的,铁块底下是方棱四正的,模具也是一般的宽,因而,铁块砸下来的时候,里外左右都砸的的,没有死角。

    测试成功,标准化作业是有用的。之前用石头砸的时候,因为石头小于模具,边上的砸不到,因而得靠人不停的左右微调。现在弄了一块形状规则的铁块,铁块与模具完美的契合,就不需人工微调了。

    技术一事,繁杂细微,每当李孟羲认为再无缺漏的时候,问题总是不经意间出现。

    大几百斤的铁块不停的吊起落下吊起落下,冬冬冬冬不停的砸着。

    突然,一块木板倒了。

    一开始,李孟羲也好,匠人们也好,都以为是模具放的不稳,匠人们过去把模具支好就没再在意了。

    可随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又一块木板倒了。

    匠人再一次过去把木板扶起,并再一次加固。

    本以为万事大吉,可不久之后,冬的一声,铁坨子再一次砸下来,木板又倒了。

    这接二连三的,李孟羲终于察觉到不对劲儿了。

    他走过去,走近看了看,没看明白。

    回头问造城匠人,造城匠人也疑惑,不知怎么了。

    既然看不明白,那来来几次,李孟羲后退了半步,他让人继续把铁坨子拉起往下砸。

    李孟羲就在在铁坨子下边,离铁坨子砸下来的地方就一步,匠人们不敢妄动,生怕砸着李孟羲。

    众人都劝李孟羲离远点。

    李孟羲拒绝离开,他抬头看了一眼,说实话,那么老大一个铁坨子悬在上边,他着实有点害怕。但是呢,舍不得脑袋,看不得明白。

    他交代身后的造城匠人,让造城匠人留意着,一旦看到绳子断了,赶紧把你家军师往后拉开。

    造城匠人不敢松懈,他紧紧抓住李孟羲肩膀,瞪大了眼睛抬头盯着,眼睛闭都不敢闭一下。

    “砸!”李孟羲下令。

    拉绳子的人闻令放下绳子,大铁坨子休的一声砸了下来,李孟羲目光随着铁坨子下落的轨迹极速移动着,铁坨子砸到底部的时候,李孟羲看到,铁坨子落地之后,左右大幅度晃荡了几下。

    就是这几下晃荡,不停的磕碰到左右两边的木板,把木板给撞的咯吱咯吱响。

    看到这里,李孟羲明白了,原来模具是被铁坨子给撞倒了。

    可是,为什么呢。

    不明所以,李孟羲让人把铁坨子提了出来丢到了地上。

    李孟羲蹲在一旁,他拄着下巴皱眉观察着这个平平无奇方棱四正的铁坨子,皱眉寻思良久,李孟羲懂了。

    铁匠们把铁坨子给铸造的又细又长,形状跟酒盒一样,因为太长了,从高处落下,肯定往一边晃荡。

    而要是像秤砣一样上大下小的形状,那落下来的时候,就不会晃荡了,会落的很稳。

    “……重心。”李孟羲都囔一句,是重心的缘故,他拍了拍手站了起来。

    夯土的铁坨子最好是做成秤砣的形状,这样的形状砸下来稳稳当当不会晃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