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二十四章 洛阳科举(一) (第4/4页)
场,一批同时可上场的考生,为八百人。 第一批八百人凭着早先编好的编号,对应入场。 这第一批人入场之后,刘备不放心,特意下场去检查了一番,这一检查,就是良久。 在确保所有人都人入其位没有做错的时候,刘备下令开考。 开考令一发,有甲士抱着厚厚一摞剪裁好的布匹走来,开始从前到后挨着一人发上一个三尺宽五尺多长的布条。 在每个考场前边,负责监考的羽林士从怀里摊出一块白绢,将白绢展开,挂到木板之上。 士子们探头去看,木板很大,白绢也很大,白绢上写的字也很大,且字迹写的非常工整清楚。 监考的羽林士静静的等着,时不时往前边看一下,似是在等待着什么。 片刻后,“铛!”的一声锣响,正式开考的信号到了。 一处考场,监考的羽林士受到信号之后,他目光朝下方二十人扫了一眼,“都看来!”他手指向身侧木板上的白绢,指着右上角的字,“看这个角,这儿,都看清了吧?上边,【籍贯】,后边有空,这儿写你是哪哪人,【州】后边,写是哪个州的,郡,县,乡,里,村,以此类推。” “再后边,【姓】,姓啥写啥,【名】,叫啥名写啥,【字】,有则写,无则不写……” 在开考之后,最开始的时间,监考们仔细交代了考试的基本事项,然后,考生们按着要求,在发给的五尺长布块上,在布块角落里,按照格式,写上了籍贯名字等信息,这一开始,就出问题了。 有的考生,让他们写字,他们面露难色。 刘备在洛阳城转了一遭,招纳太多人来参加考试,刘备号召力太强,好多目不识丁的百姓也加入进来了。 刘备在下场巡视的时候,转到一人面前,考生是个衣衫破旧面色黝黑的贫寒子弟模样,刘备走到他跟前,这个考生面露难色的想站起。 刘备不动声色的把之按住,他笑问,“怎了?” 考生面色涨的通红,“俺,俺不会写字……” 刘备丝毫没有鄙视,他和煦的问了一句,“不会写字,会写名不?” 考生更尴尬了,他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 刘备笑呵呵的道,“那就画个圈儿吧。” 考生笨手笨脚的拿起毛笔在考卷角落里画了一个圈,画完,抬头看向刘备,“俺能走不?” 刘备拍了拍考生肩膀,笑道,他隐秘道,“莫走,这几日管饭,在这白吃几天不好?还有rou呢。” 本来忐忑不安的考生,被刘备经此一安慰,便不慌了。他悠闲的抱着手臂,坐看他人忙碌,坐等着考完了吃饭吃rou。 刘备也是心好,对贫寒子弟很照顾。 而对于那些识字的考生来说,考试已正式开始了。 前边的木板上,白绢上写着一行行的字,字中间间获有空缺。 在监考讲述当中,考生听明白,这些是名为【填空默写】的题,需要把缺的内容写下来,并标注好题号。 一士子抬头看第一题,见白绢上写的是,【子曰,三人行,_____】后边空了一句。 士子顿时便笑,这谁答不上来?自己三岁就会背,四岁便会写了。 士子信心满满的把答桉写下了。 刘备有足够的主持科举经验,在巨鹿那场科举,考试后总结的时候,众人商议得,考试为取才,而取才,一个重要考量是,得能细分人才水平,这样才能使不同程度的人才清楚明了的区分出来。 而要是,出题一味求难,那就只有最顶尖的人才才能答出,而寻常人才和没学问的人,都一样答之不出,就难以区分出普通人才。 故,由此考虑,试题难易适度,层层递进,这至关重要。 而要难度层层递进,得先知,何为易,何为难。 大汉儒学昌盛,寻常人若是读过书,那么其九成概率,读的是儒家经典,而若一个人,只读过儒家一部经典,那肯定读的是论语。 由此知,大汉识字的人,普遍知论语。 所以,作为考察识字量考察文字的【经学】一卷,最简单难度的题目,是考察论语,考察论语中,最知名的明篇名句。 类似的题目,有十几题之多。 接着,开始考察论语中,不那么知名的句子。 再递增,开始考察【孟子】,【荀子】这些同样是儒家经典,但是不如论语那么广为人知的内容。这是,第三个难度。 到这第三个难度,好多识字的考生已抓耳挠腮起来,好多识字的人,读过的经典,仅仅只一部论语,这些人中,好多都是底层百姓中的那些最底层的读书人。 至此开始,至除论语之外的儒家经典开始,识字的考生之间开始分层了。 六十个考题之后,再往后,开始除儒家之外其他先秦诸子的经典,比如,【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墨子】等等。 虽,诸先秦经典,之中的名句脍炙人口,可有相当一部分人,答之不上。 这还只是中间难度。 再往后,就晋级到,考其他先秦经典中的不那么知名的句子,到此,除非是熟读其典能倒背如流的人,不然难以答之。 这还只是考察文字部分,最基础的试题,已难倒了考场之上不知多少人。 刘备的考试思路,来自巨鹿的科考,巨鹿的科考,来自军师李孟羲,李孟羲作为一个后世之人,很重实用,很重思辨,所以,巨鹿的科举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实用和思辨的内容,这因此影响了刘备,现在,在洛阳校场的这场科举,刘备同样出了实用和思辨考题。 当,考场中那些比较厉害的士子,答完了所有基础的文字题,至,第二部分,见,白绢上写有,文书格式,大抵种类,例,书信,拜帖,官府告示,诸如此类。 要是没有这个【例】,好多士子还想不明白啥意思,有了这个示例,题干就很清楚了。 题问,文书格式,只有那些通晓实务的人,才能精通足够多的文书格式,而那些不精通实务的士子,顶多能写一二书信敬语。 参试士子的能力,就这样被区分出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