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八百四十四章 洛阳,亦不过天下一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四十四章 洛阳,亦不过天下一隅 (第2/3页)

感觉良好的兴奋的大说了一通,他肯定自认为自己是治国能手,肯定以为有这诸多良策,国事肯定能转危为难,讲的投入的刘玄德,他根本没注意到,李孟羲的表情从惊讶变成似笑非笑,很精彩。

    良久,刘玄德讲到科举,讲完了科举,提到所取众多高才,又提到,以科举士子,替换了那些买官侵权之人,到这一点,李孟羲倒觉得刘备还是有些办法的。

    最后,刘备恨恨的叹了一口气,“唉!百官容不得我,逼陛下逐我出洛阳,陛下又不能恶了群臣,便只能令我回巨鹿以安群臣,唉!”

    刘备唉声叹气的,那个委屈。

    看着刘备长吁短叹的模样,“哈哈哈哈!”李孟羲忍不住开心的笑了,他太开心了,笑的停都停不住。

    刘备面露尴尬。

    好一会儿,李孟羲停下不笑了,他连连摇头,“错了,全然错了。”

    抬头,看向刘备,李孟羲笑意收敛,目光肃然,“玄德公,你当真以为,朝廷政令昏沉,国库空乏,此是朝中无才、治国无政、国赋不继否?非也!”

    “国库空乏,朝廷缺钱,这缺钱是果,却不是因。国库不足,此非是国赋不足为用,天下百姓已身负重税,已苦不堪言,税赋不足,因出朝廷地方贪污成风、侵吞狼藉,因出皇亲贵族奢靡成风、挥霍无度。”

    “君以为,大汉广有四海,有亿万之民,会无有人才?会缺行治之人?

    大汉人才遍地,能治国之士,多如过江之鲫。

    jianian佞充朝,非是无人可用,乃是朝堂之上,已尽是勾连党朋脏污狼藉只会钻营之辈,偌大的朝堂,已容不得有才学之士。”

    “治国之策?呵!”李孟羲一脸讥讽的盯着面色微变的刘备,“君以为,国事糜烂,是因无治国之策?非也!根源不在有无治国之策,乃是纵有治国良策,呈不到耳目尽被闭塞、昏庸不明的灵帝耳中!”

    “于一聋瞎之人康慨激昂,此不为对牛弹琴呼?”

    被李孟羲一阵夹刀带棍的讽刺,刘备沉默了很久,他叹息一声,语气弱弱的说到,“总归……有点用吧?”刘备看着李孟羲,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天下纵人才济济,无人可比得过军师,更无有行治之策可比得国债、科举等法……”

    李孟羲笑着摇了摇头,“玄德公,你高看我了。

    国债、科举等策,确为治国重术,可我李某人学艺不精,这诸策我且不敢轻用,就怕万一行治不能反有大害,而玄德公你,却竟胆轻用,啧!”

    李孟羲心里,直想大呼一句,这刘玄德,真是吊炸了,刘玄德竟然在洛阳发卖了大汉国债,竟然还劝灵帝摊丁入亩甚至是均田,竟然还在洛阳开了科举,好牛逼!

    这要命的事做了一大堆,刘备竟然活着回来了,不可思议。

    刘备面色已微变,嘴巴张了几张,眉头皱起,脸色难看的问,“某不解,国债、科举等法,何害之有?”

    李孟羲便认认真真的跟刘备分析了诸治国良策,何以会有大害。

    “第一策,国债之策。

    国债之策,玄德公想必知晓,此法乃以朝廷信义向民间借贷,乃以明日之钱,解今日之急。

    既是借贷,便该有还。

    可,不是某小觑朝廷,某估计,朝廷有借钱之能,却无还钱之力啊!

    借贷天下,若有借有还,不失为聚财良法,可若有借不还,便成了盘剥天下之法。我看呢,”李孟羲狠狠地伸了个懒腰,澹然说到,“因得此一法,朝廷盘剥剥削之能,瞬涨百倍,民生因此将穷困百倍。至朝廷毁信毁贷之时,将一朝尽失上至世家中至豪强下至百姓,尽失所有人心。”

    “呵呵,危如累卵的大汉,因国债一法,将早亡几年了。”李孟羲风轻云澹的说着。

    刘备面色大变,“怎么会,怎么会……”他神色慌张的赶紧追问,“羲儿,可你不曾也欲向四方借贷……”

    “是如此。”李孟羲点了点头,“可,某借了,还得了。而朝廷,还不了。”

    “为何朝廷还不得?”刘备眉头一皱,紧追不舍。

    李孟羲盯着刘备的眼睛,澹然答到,“我还的起,是因我有造纸术,有印刷术,还有灌钢法,当我巨鹿纸张、书籍、兵刃行销天下之时,亿万巨债亦可轻易偿还。

    敢问,朝廷,又如何去还?”

    刘备面色稍安,他点头,“若朝廷有造纸术……”下意识的,刘备就想到把造纸术交给朝廷来还国债,来抵消国债逾期不还带来的可怕恶劣影响。

    可随之,刘备反应过来了,他忙朝李孟羲看去,看到李孟羲瞪着眼,气呼呼的,刘备自知失言,他面露尴尬,直挠头,他小心翼翼的陪着笑试探的问了李孟羲一句,“羲儿,这造纸术……”

    “不行!”李孟羲知道刘备想问什么,一口回绝。造纸术可是要害技术,不可能给朝廷的。

    刘备面露失落。

    看刘备失落的样子,李孟羲张了张嘴,叹息一声,“唉,我说玄德公,如前所言,国库空乏,不是因,是果。非是赋税不继,朝廷也并不缺造纸术一生财之术,朝廷垄断盐铁,暴利尤在造纸之上。

    朝廷贷不能还,根源在于,空耗无穷。

    就算把造纸术献给朝廷,纵是朝廷仗之聚得亿万钱财又能如何?纵有亿万钱财,灵帝拿去大修宫殿,国库该空还是要空,纵钱财再多十个亿万百个万亿,灵帝还是拿去大修宫殿。

    空耗无穷,聚再多的钱,国用亦永不能支。”

    李孟羲说的自是很对,他深刻说明了大汉国库空虚的根本原因,刘备回想起在洛阳之时,天子的宫宇楼阁如林如云,不知耗用了多少民财。

    刘备自嘲一笑,再是有点石成金之能,钱财全拿去修阁楼去了,一点不用在国事上,国事永难顺畅。

    刘备已彻底明白,国债真的还不上了,朝廷得了国债聚财之法,大肆借贷天下之后,当真是要还不上了,当真是要失信全天下的人了。

    刘备无力苦笑一声。

    这还不算完,李孟羲对刘备的打击还在继续。

    李孟羲又给刘备剖析起了科举法。

    “科举一法,乃不问出身,不问贵贱,取才天下之法。

    灵帝若能用好此法,可大揽无数人才,且将可摆脱世家钳制。

    只是,此法大触动世家之根基,灵帝若能善用天下之才,则能无惧世家,可若灵帝不能善用科举人才,则一者,行科举已得罪天下世家,灵帝将多一大敌,二者,漫取天下之士,却又不用,岂不见,【烽火戏诸侯】之前事乎?

    一朝轻慢,朝廷威信再无,至危亡时,天下人才,再无一人往救,汉室岂不危丧?”

    作为后世之人,李孟羲可是很清楚科举的威力。科举有大用,可要是科举不公道,那就将有大害。比如,屡试不第的黄巢,比如,屡试不中的洪秀全。

    要是没有科举,仍用举荐法,那么,一乡一年也不过举荐三五人,全天下一年也不过举荐三二千人,纵是把这些人才全都轻慢了,那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