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四十九章 攻桥战术与【仓鼠战法】 (第3/4页)
关羽。 关羽想了一下,摇了摇头,“枪阵不太妥,桥上狭窄,枪阵单薄,不能尽展枪阵之威。若我守……我用枪阵为前锋,后以重刀大斧之士为后备。” 关羽考虑到照顾刘备的面子,没有反驳桥上用枪阵的战术。 听到这里,李孟羲若有所思了,前枪阵,后刀斧,“若再加上弓弩,桥中贴面厮杀,可能用弓弩?”他抬起头问关羽三人。 关羽皱眉思索了一下,“不太妥。重甲步卒贴面厮杀,纵用弓弩,弓弩难穿重甲,且,桥面狭窄,并前不过三五人,人挨人挤的,哪有开弓之暇?且,三五人并肩搏命,一人持弓不能搏杀,将大劣也。” 提到了弓弩,一旁简雍看了看几人,他出言说到,“甲士可要带盾守御?万一有流失?” “……或不必。”李孟羲思索着道,“相持桥中,离岸遥远,两岸弓弩,难以精准,极易误伤,且两方绞杀难分,不管谁家弓弩,怕是不敢往中乱射吧?” 说到这里,李孟羲突然想起了一事,他眼睛一亮,“不过!盾牌还是要带上的好。” 桥头狭窄,兵力展不开,同时要凭规模才能发挥威力的枪阵,在过于狭窄的桥面上,枪阵威力降到了极点,所以,桥面之上是重甲步卒的胜场。 同样,因桥面狭窄,双方接战的只有前面的三五人,后边桥上堵的一堆人迟迟挤不到前边。 而若是说,岸上的弓弩因为离的太远无法无法精准攻击桥面之敌的话,那么,桥面上的后排士卒,离敌军很近,就能够精准攻击,就不存在误伤了。 李孟羲想到了一种能在近距离隔着人投掷伤敌的武器——标枪。 “桥中厮杀,前方搏命,后排难及,故某以为,后排士卒可用标枪、石头、火罐、乃至渔网抛向敌军。 料想,桥头之上,人相拥挤,标枪、火罐、渔网等物,杀伤易也。” “标枪攻方可用,守方亦是可用。故,为防标枪、火罐等抛掷物,盾牌乃是必要。” 简雍提到了盾牌,倒反让李孟羲想起标枪来了,有了标枪这个进攻武器,盾牌就显得很必要,若是没有盾牌遮挡,那后排的士卒面临着标枪、火罐等物的袭击会很狼狈。 众人皆认为标枪、火罐、渔网等物甚好,在桥上作战时能大屈彼方,这时,张飞挠了挠头,他鼓弄一句,“若用盾牌,重刀大斧,还咋个去拿?” 这句话一说,众人安静了下来。 确如张飞所言,因为桥上攻杀的都是甲士,所以最佳兵器自然是能破甲的重刀大斧,可是因为标枪火罐等投掷兵器的加入,盾牌就成了必要装备,装备了盾牌,一个手拿着盾,另一个手可就没办法拿重刀大斧了,可是不拿重刀大斧,就又没办法破甲了。 “用手锤!”李孟羲与关羽不约而同的出声说道。 话落,两人相视一眼,都笑了。 手锤是李孟羲说的,李孟羲是想到了一堆能破重甲的各种重甲开罐器,他觉得,锤子打重甲很犀利,或许比重刀大斧更犀利。 关羽选手斧,李孟羲选锤,随后,二人就到底锤好还是手斧好展开了讨论。 讨论得,锤跟手斧其实各有所长,性价比来讲,手斧更好,因为斧头在平日还能砍柴,还能做木工活儿,用处多了,斧头是工具和兵器两用,这就使得,平日里根本不用特意准备一批手斧当兵器,到用的时候,去把木匠手里的斧头收缴上来就行了。 性价比方面,后勤压力方面,手斧完胜。 而威力方面,锤子更强。 李孟羲跟关羽的一致意见是,短锤可以在军中少量配备一些,在诸如攻桥之类的战事中,重甲士配上手锤,再配上一些短斧,就足够作战了。 【讲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huanyuanapp安卓苹果均可。】 提到锤斧二器,李孟羲想到了一种特殊的破甲武器,“矿镐,镐子这东西,凿甲胃一凿一个窟窿,且,矿镐也能挖土,也是工具,也可工具兵刃两用,我看,军中可略备一些矿镐,挖掘硬土时可用,攻桥战事时,与手锤手斧同用。” 李孟羲提及矿镐,令关羽等人很诧异。大汉矿业不发达,开矿的人少,接触到矿镐的人更少,关羽几人不很清楚矿镐是何模样。 众人群策群思,把桥上搏杀兵器讨论成熟了。 桥中最佳之搏杀兵器配置,为大盾配锤子\/短斧\/短镐,同时,后排的人,可以在未接战的时候向前抛掷火罐,标枪,渔网,石块,乃至石灰包。 考虑到实战,标枪也好,渔网也好,这些投掷兵器单兵携带不了太多的,后排的人投不两轮就没东西了。 所以,要保证火力的持续性,只能是后排的人传前排,前排的人,传更前排,把标枪等物一直往前传。 标枪算是正经兵器,把枪杆锯断就行了,可,火罐,石灰包,渔网这些,就属于特殊兵器了,得另外准备。 火罐若用,得先有小罐子,罐子得有鼻儿,得方便提和扔。 作战的时候,火罐里装一些木炭,士卒提着火罐朝对方抛掷,火罐从高处抛落,制热的木炭满天洒落,这要是掉到头发上掉到衣服里,能把人烫的直蹦。 木炭是最简单的火攻之物,若是弄来桐油,做成燃烧罐,满罐桐油丢过去,砸到敌军人群里,轰的一声腾起一片火海,敌军立刻大乱。 细思军中的寻常用具,几乎没有符合使用的小型能投掷便于密封的陶器,而因后勤运力有限,随军携带着大量没有太大实用价值的小陶罐很浪费运力,所以,最优解是临战之前,临时烧制陶器。 而要临战再去烧制陶器,就得有淘洗粘土的工具,得有专职匠人,想到这里,李孟羲就笑了,因为军中本就设有陶匠营,还有拉在板车上能边行军边烧制的车载小型陶窑。 那是在讨黄巾之时,讨黄巾连战连胜,招抚得大量黄巾俘虏,黄巾流民们身无长物,好多人连吃饭的碗都没有,不得已只能想办法解决碗的问题,就从而想到了陶器,又因是在行军途中,每天都去湖窑太麻烦,所以就想到了用小型的窑车拉着走。 没想到,当时随手布置,于今日看来,随军陶匠营能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 李孟羲已决定,把车载陶窑,把陶匠营作为必备配置装备在军中。 随之而来有一个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