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五十章 水陆并进战术 (第4/4页)
头之上,守军无工事可依,攻之不难,若此时,我方船只稀少,运兵缓慢,又恰对岸地势崎区不利登陆,则以桥上为主攻。” “船只登陆之地,离桥多远为最佳?是远三里,远一里,远半里?”李孟羲问。 “登陆点离桥头近,毫无疑问,可与桥头我军护为支援。 离登陆点远,则支援不能。” 从协同作战支援配合这一点来看,登陆点当是离桥头不远的地方为最佳。 “至于,如何应对敌军渡河船只,船只快,而步卒慢,追之不及。 故,或可以骑兵守岸防备,骑兵迅疾,尤胜船只。” “若,近岸地势崎区,不利骑兵,则骑兵不能守备。” “……对抗敌军渡河船只最佳方法,似乎是,我方也出战船?对付水军最好手段,也是水军?”李孟羲抬头问向关羽。 “对!”关羽点头笑了,“应对敌水军之最好手段,便是以战船迎击之!” 很明显,若是守方无船,应对敌军渡河船只之时,会被飘荡不定的敌军船只牵制的很被动。 而当守方也有船只,便无了被牵制之可能,船对船,水军对水军,百船可敌百船,一万水军可敌一万水军,攻守双方水面均势,攻方再没办法妄想以少量兵力牵制守方大量兵力了。 李孟羲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假设水面进攻船队以羊攻为主的话,是不是可以仗着船的优势和岸上敌军远远对射以消耗敌军兵力。 “船有弦,可遮挡箭支,船高于河岸,居高射下,箭失更远,且,船上可架床弩,而岸上之地,搬运床弩艰难,其床弩搬来,我调船再走就是,再于其他地点登陆,其床弩跟之不及。 所以,船上与岸上对射,似乎……大占优势?” 李孟羲的意思是,第一,船本身就是个遮掩物体,船弦怎么着也可以遮掩住半个身体吧,船只相当于一个小型壁垒,而岸上的敌军要是没有充足准备,其无任何遮掩。这样,双方对射,船只占优。 其次是,高度问题。大型船只高度很高,站在船只上的弓弩手占有着高度优势,弓箭的射程因而更远。 其三,船只上可以架射大型床弩,床弩射程远超步弓。 针对李孟羲所说的这三点,众人意见各不相同,张飞言,河上往往风大,而岸上风小,且船在水上会起伏不定,朝岸上射击,想射准极难。再者,船上狭塞,百人聚于一坨,敌攒射而来,岂能不中?而岸上宽阔,敌阵列松散,自船上射松散之阵,中之艰难。 张飞所言,让李孟羲若有所思,原来弓弩手的阵势密集和稀松竟然影响杀伤效率,可是似乎不对啊,火枪时代,火枪也不准啊,不准的火枪用排队枪毙的密集射击方式来提高杀伤效率,照这么看,弓弩也不够精准,弓弩要想提高杀伤力,也应该密集结阵才对。 可张飞所言,稀松的弓弩阵势,要胜于密集的弓弩阵势。 到底,谁才是对的呢,李孟羲茫然了。他暗自把这个问题记下,准备得空亲自试试。 关羽则道,大船之上,船上弓手虽是能高出河岸许多,可绝大多时候,河岸是高于水面许多的,到枯水期,河岸就更高了。 这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船高的优势。 且,大船制作不易,收集也难,绝大多数时候,仓促征集的船只,不会太大,船只高度的优势就很不明显。 李孟羲一想似乎也是,好多河岸,能高出河水几丈去,得多大的船才能拉平高度劣势啊。绝大多数时候,船上不仅没有高度优势,船上高度反而是劣势的才对。 李孟羲认为的船只与岸上对射的三点优势,前两点全被驳斥了,独第三点,床弩,众人皆认为有用。 床弩架在船上,的确兼顾了射程优势和机动便利的优势。 总之,床弩架上船,等于一架移动迅速的床弩,这非任何陆地器械所能比。 床弩有优势,可问题在于,一只小船,只能架一架床弩而已,床弩虽有射程优势,可精准度仍然不足,估计,百步距离,床弩对着岸上连发一百支弩箭,估计也就射到一两个人。 床弩就是对着岸上射一天,把床弩直接射报废,估计杀伤的价值,还抵不上弩箭的消耗,也抵不上床弩的价值,更不用说,浪费了一日时间,和全军损耗的粮草相比,区区几个击杀目标,不值一提。 整个桥面攻守战法,包括延伸的河面攻守,全部推演完毕。 往后,还是黄河渡口,在讨论了黄河渡口的建造方式,通行速度,及在渡桥上作战的攻守战法,于后的问题,乃是若有朝一日渡桥被损坏,抢修渡桥或是重建渡桥的方法。 涉及工程技术,这是李孟羲所擅长的地方了。 涉水架桥之事,早先讨黄巾途中曾有涉及,当时所讨论出的架桥技术有,可以使士卒腰上拴着长绳游到对面去,把绳子牵引到对面岸上栓好,然后,在两根长绳上绑上一根根的短木头,以这些起支撑作用的短木头为骨架,再铺上木板作为桥面。 要通行车马的渡桥需要巨大的承载力,只用绳索或不能支撑,故,可在河上横上小船作为桥墩来分担重量。 义军后勤体系中,小船已是标准配备,随军携带的鱼鹰小舟单人扛着就能走,舟虽小,架桥时提供必要的浮力已足够。 再加上可以填壕,车阵,水行三用的玄虚战车充作浮箱,再加上羊皮筏子,架起一座浮桥并不难。 在架桥所需的所有物资之中,浮箱平日里可用作拉运车辆,不拖累后勤,羊皮筏子在不充气的时候很薄,一车能拉上百个羊皮囊,同样不拖累运力,架设桥面的木板,可以将板车卸了轮子当做木板,也不需额外准备,所剩的仅两项拖累运力的物资是,一个是超长的长绳索,一个是作为桥体骨架的短木。 能横跨数十丈河面的长绳索,数根这样的长绳一辆车就可以拉完,拖累运力不过一辆车而已。而且,长绳索还可以在爬山爬城时发挥作用,其属于是有一定作用的特种装备,带着也不算拖累。 唯独,作为桥体骨架的短木,短木需求量大,耗费运力,且,随军携带这么多的短木,没有任何别的用处,徒废运力。 早前在涉及到短木这一点时,所考虑出的方法是,一是伐木取柴之时,木头尽可能砍成跟渡桥骨架一样的长度,这样,无事的时候,柴照样烧,当需要架桥的时候,把长短如一的木柴拉来两车,架桥材料也就有了,这样,就不会增加运力负担了。 又或者,紧急之时,可以把长枪锯成数段作为材料,一个渡桥,若是需横木三百,三百横木,锯一百五十根枪就够了,耗费并不算多,且,长枪锯短之后,还能当标枪用,算不得多大浪费。 木柴也好,锯枪也好,都是平衡材料跟运力的方法,现在又有了【仓鼠战法】,解决材料问题就更简单了。 用仓鼠战法,行军之时,每扎营,匠人便四处收集木头,把木头锯成同样长短的材料之后,聚拢一起,丢在路边。 如此,当有一日前方遇河,需要假设浮桥之时,只需要令骑兵回赶沿路收集路旁囤积的短木,架桥所需木料,半日可齐聚,架设十座渡桥所需的材料,也可半日聚齐。 仓鼠战法,真的好。 仓鼠战法来自简雍的随口一提,义军群策群思的讨论方法,可集众人之智,真的极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