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八百六十一章 异器,【虎头钩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六十一章 异器,【虎头钩剑】 (第2/4页)

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huanyuanapp安卓苹果均可。】

    李孟羲没有打造过钩剑,打造钩剑的细节他一个都不知道。

    为敲定一个最合理最犀利最科学的钩剑结构,他只能用大批量测试。

    为测试钩刃大小,李孟羲分派三十种大小不同的勾刃,这些钩剑钩刃最大的形状跟个问号一样,最小的,跟杀猪的rou钩子差不多。

    而角度方面,勾刃角度从向外钩,到逐渐向内收缩,到内钩,总计五十种角度。

    又有,月牙护手,护手的长短,远近,及月牙角度,各分作二十种。

    又有,柄部,寻常剑器,柄有梭形,直条形,这两种柄形握着都舒服,但,直条形的直刺便利,梭形的转圜舒畅,与剑器相比,钩剑动作可能更为复杂,所以梭形剑柄更合适,但或也不一定,所以得做出粗细形状各不同的剑柄以测试。

    李孟羲要用测试来选取出最佳的钩剑结构,要测试就需要大量样本,要大量样本就需要大量铁匠来帮忙,所以,李孟羲就把所有铁匠全召集过来了。

    因,只是测试器型,暂不需测试强度,又因,器型测试需要制作很精微的形状,要用锻造的方法锻造出弯度相差不过五度的勾刃,靠一锤子一锤子敲很难做到这么精准,但,用铸造的方法,拿黄泥湖个模子,拿竹片比着图样一点点修抠出模具,莫说相差五度了,相差一度的都能做出来。

    模具有加工精巧形状的天然优势。

    所以,李孟羲决定,把所有需要的器型全部铸造出来。

    整个铁匠营都停工了,所有铁匠都放下手中的活到处腾挪杂物,满地开始活泥铸造模具。

    几个时辰后,模具没湖完,天黑了。

    又一日,铁匠们继续湖模具,李孟羲则准备了很多纸,他找了一堆人拿着尺子画了好多表格备用。

    又半日后,铁匠们把模具做好,开始铸造兵器的时候,李孟羲带人已经画了厚厚一摞表格了。

    过了午时,铁匠营开始热火朝天的冶铁和浇筑工作。

    预计在后边的测试中,铸铁铸造的钩剑因强度问题,很容易断裂,所以,得做大量的备用,每一种型号,少说得做几十把。

    已知是,钩剑涉及钩刃大小,钩刃角度,护手,剑柄形状和粗细,等等各种变量,有各种型号近两百种,每种型号备用二十把,需样品四千。

    要不是不久前去外地买了巨多的铁,现在都没铁用。

    模具铸造,整整又耗费了两日时间。

    前后花了三日时间,连器型都还未最终确定。

    第四日,四千柄铸铁钩剑铸造完毕,李孟羲调来大批士卒,他领着队伍出了城外,在城外空地上摆好巨大阵势准备进行一场规模浩大的测试。

    第一轮,测钩刃大小。

    样品有四十种,四十种钩剑长短一样,重也一样,重心也都在柄处,唯独钩刃大小不同。

    测试开始,有两百士卒为持钩剑一组,有另数百士卒为持其他兵器一组。

    第一轮测试,一方士卒持最大号勾刃弯的跟问号一样的钩剑上场,一方士卒持三尺柳木剑。

    一声令下,双方对攻。

    两名士卒冲杀到一起,持木剑者一剑直刺过来,钩剑士卒用钩刃斜钩向上。

    一个照面,钩剑虽是成功钩到了直刺过来的剑器,但剑仍然是刺到这人肩膀上了。

    李孟羲不懂击剑,也不懂这一个照面之间的决斗能说明着什么,他只是老老实实的把方才测试的数据在表格上填上。

    第一个数据有个,钩刃最大的钩剑,对三尺剑的直刺,钩剑成功钩中对方剑器,但仍受伤。

    第一组的人测试完毕,第二组再上场。

    第二组,仍是一方钩剑,一方柳木剑。

    一声令下,双方对冲,持木剑者这次竖噼而下,钩剑者仓促之间下意识的用钩刃上钩一个半圆钩开了,引开了对方竖噼,但对方回击很快,抽剑一剑刺来,钩剑不及防御,被点中胸膛。

    这第二场格斗,能说明什么,不知道,反正当最后数据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中规律会完完全全的展示出来。

    测试在继续,不停的有双方的人上场,不停的有钩剑格挡成功或格挡失败,每一次成功或失败李孟羲都将之记录在表格上。

    至第二十四人,双方场上较量,铸铁钩剑折断。虽考虑到测试格挡需要磕碰,而铸铁又太过脆弱不耐磕碰,虽考虑到用柔软的柳木兵器来进行测试,但仍难免有损坏。

    第二十四场,兵刃损坏,双方换兵刃再战,再次测试,钩剑前后钩开敌方兵刃多次,最后终被击中。

    钩剑【勾刃大小】变量的第一个器型,对单剑,两百人测试两百次,李孟羲记录下了两百组数据。

    随后,钩剑对短刀,又两百组数据。

    对长枪两百,对长柄刀也是两百数据。

    数据虽还远不足,通过对这些初步数据的收集,李孟羲已经看出了某些规律,似乎是,钩剑对长枪的格挡成功率不怎么好,但对长柄刀成功率好上一些,钩剑对短兵的格挡率更好。

    这第一个样品,所测数据已足有八百之数。这还是【勾刃大小】一项变量第一个样本,后边,还有勾刃从大到小多达几十种不同的种类。

    再后,开始第二个样本的测试,第二个样本,其勾刃比前一个小了一点点。

    在第二轮漫长的测试中,数据上有什么变化,看不出出来。

    随之,第三轮,勾刃更小。

    第四轮,再小,第五轮,第六轮,第七轮……

    随着变化逐渐累增,慢慢的,变化开始明显了。

    当,到达第三十一个样本之时,此时的勾刃大小,相比一开始的问号形状的巨型勾刃,已经小到巴掌大了。

    场上,一士卒持巴掌大勾刃上长,跟对方持木剑的士卒对打,木剑一剑刺来,钩刃随意一拨一拉,把木剑卡住了,两剑角力,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