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八百六十二章 异器,【虎头钩剑】(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六十二章 异器,【虎头钩剑】(二) (第4/5页)

   为比较到底哪种挟具取用速度最为快捷,李孟羲提议简雍作跪坐状,令刘备持棍在一旁做突然刺杀状,看应对速度如何。

    寻常配剑自是很快,三尺之剑,手一摸剑柄嗖的一下就能拔出来。

    再试钩剑,钩剑因挟具不便,仓促之间,难以快速拔出。

    测试多番,唯有弓囊样式的挤压型挟具取用最便,其他种类,得先开挟具再取钩剑,挤压型挟具不需开合,需险之时握住剑柄勐的向上一挥,直接就把挟具撞开了。

    虽,从挟具取剑比寻常剑器出鞘还是慢了一点,但因,钩剑直出向上,省了先向前抽剑再抬剑格挡的冗余动作,总体上,钩剑格挡速度跟寻常剑器一样。

    在测试过程中,李孟羲敏锐察觉到一个问题,钩剑的钩刃是发挥格挡作用的关键部分,可勾刃只有一个方向,勾刃一面,格挡强力,背面则格挡乏力。

    从突然遇袭这个情景来看,最好是钩剑横起的时候钩刃就在上边,这就需要,携带之时,钩刃朝上。

    “可,钩刃沉重,勾刃朝上,上重下轻,携带不便。”李孟羲皱眉道。

    然后,正当李孟羲思索该如何再改进一下的时候,简雍笑了,他拿手指铛铛弹了下剑身,“不妨,背面也加个钩,这样,不管咋放,不管正反,都可钩挂格挡。”

    这是个方法啊,李孟羲眼睛亮了。

    李孟羲一下想到,的确是如此,只需再加个小钩,钩剑正反都可钩挂,防御能力强了一截。

    问题随之又来。

    加个钩倒是简单,可背面的小钩是加在哪,小钩大小又是如何,弧度又是如何,怎样的布置才是最佳。

    测试极有用,但也极麻烦,李孟羲想把测试的活丢给简雍,让简雍去忙活。简雍欣然接受。

    “可令匠人铸造数百样器,第一类,钩刃同大小,同弧度,独高低不同,勾刃从剑首之剑柄依次下移,高低寸移,可有三五十种。

    一类测完,再测二类,第二类,勾刃高低,弧度,皆同,独大小不同,此类亦三十种。

    第三类,勾刃高低大小皆同,独,弧度不同。

    类此种种。”

    “每类三十种,每种铸造五十剑,造一千五百剑。

    再找士卒五百人试剑,找一千人持刀、剑、长枪、长刀,与试剑者对攻。”

    “宪和当于一旁,详记所试究竟,看照面对攻,第一击,是格挡成功,还是失败,将之一一记下……”

    简雍粗略心算了一下,照这么测下来,得记……九十,乘五百,乘四,为,十八万次,得试十八万次……

    简雍欲言又止,他很想说要不算了,但,因是给他自己造兵器,不好推拒,简雍只能去找人张罗了。

    李孟羲自己测试的时候,只找了两百人测试,旁人觉得测了几万次已经够多了,然李孟羲清楚的知道两百人其实远不够,其实太少,误差依然大。

    所以,到简雍,李孟羲把人数增了好多,直接把人数提到五百人。

    测试任务抛了出去,李孟羲乐得一身轻。

    简雍凭着交代,先去了铁匠营,到铁匠营,他跟铁匠营们唾沫横飞的说了一阵,简雍自己都对所谓的测试不完全清楚,说的他自己都有些迷茫,结果,匠人们却完全听明白了,他们完全明白了简雍的意图。

    李孟羲曾进行了好多次类似的试验,铁匠们经验丰富。

    遵照简雍的吩咐,铁匠们开始活泥湖模具,模具湖完,匠人们拿着竹片小心的把模具精修出形状。

    简雍四处走动着看了看,他看到,匠人们在模具里修出了很精巧的钩剑形状,这些钩剑除了背钩其他地方完全一样,而背钩,则有大小,弧度,位置,等等细微区分。

    简雍本是来张罗测试事宜的,可站在铁匠营地,他宛若一个外人,都不知该干什么。

    隔日,大量样品铸造好,于城外,五百试剑士卒,一千配试士卒,帮着负责记录的读书人三百人也到场,又一场更为宏大的测试开始。

    在简雍忙碌着测试的时候,李孟羲站在城头观看,看到太阳渐渐升起之时,他皱眉对关张道,“某忽略了一事,光,太阳耀眼,所以,背光格挡容易,迎着光日光刺眼,格挡艰难。

    此未料也!”

    大疏忽了。

    不过,再一想到,之前测试的时候,所有试剑者全都是背着阳光的,这幸运的抵消了一些误差。

    再看城外,城外空地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有大量的测试在同时进行,细看下场测试的士卒所站的方位,还好,都是南北向站的,日光斜来,要晃眼都晃眼,问题不大。

    ——

    至太阳将落山时,繁琐的巨量测试测完了,所有记录的纸张集合到一起,有厚厚一摞,简雍几乎要抱不动了。

    回营之后,简雍整个人都显得很沉默,他坐在那里,不住的揉脖子。

    一整天,整整一整天,从清晨开始,到傍晚结束,这一整日都没干别的,只是不停的重复让人上场,只是记下兵刃磕碰时格挡的结果而已。

    然而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活,太枯燥了,一整天这么下来,简雍精神疲惫。

    这还不算完,白日测完了十几万个数据,需要汇总,需要计算。

    连夜,李孟羲召集士子百人分批汇总各项。

    至夜中,第一轮汇总完毕,简雍哈欠连连,好几次想提议说回去睡觉。

    至天快亮,第二轮汇总完毕。

    两轮又是对不上,错误颇多。

    尽管知道多达十几万个数据靠人力去汇总难免出错,可李孟羲仍是不爽。

    核算一遍数据多难啊,多烦啊,还总是出错,烦死了都。

    至,新一日日中之时,算到第五遍,终于完成。

    简雍不知何时睡着了。

    李孟羲把简雍扒拉起来,“看,宪和,算出来了。”

    李孟羲把一沓纸丢到简雍面前。

    简雍迷茫的睁开眼,他抬头看了看李孟羲,抬袖子擦了擦口水,拿起面前的纸看了起来。

    良久,等简雍看完,李孟羲问简雍,从这些数目中,能看出什么?

    简雍迷茫,“能看出什么?”

    “……好吧。”李孟羲无言。

    简雍不知数据意味着什么,李孟羲便耐心向其讲解。

    “先看,勾刃位置这一点。

    勾刃从上到下,寸寸挪移,共有高低三十种。

    你看这些数目,应能看出什么。”

    李孟羲把关键的一张数据挪到简雍面前。

    简雍仔细去看纸面上的内容,他通篇看来,纸上写着如下内容——

    “刃在顶,五百人试两千次,次格三击,六千击,格中六百零八,格中亦伤,五百八十九,未格中,四千八百零三。”

    这是,第一个样本。

    再后,第二个,“刃下挪半寸,五百人试两千次,次格三击,六千击,格中六百四十五,格中亦伤,五百六十,未格中,四千七百九十五。”

    看到这里,简雍停下了,他仔仔细细去看两组数目,似乎,刃往下挪,格挡住的高了一点,但高的不多。

    再下,第三组,“刃下挪一寸,五百人试两三次……格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