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六十二章 异器,【虎头钩剑】(二) (第5/5页)
六百六十……未格中四千七百六十二。” “刃下挪一寸半……格中六百六十八……未格中四千七百零五……” 随着把数目一组组往下看,简雍隐约觉察到了其中似乎是藏着某种规律,似乎是,刃越往下移,格挡的越多,同时,被对方伤到的次数越少。 就当简雍认为看出了点明目,他认为看出了此中关键,认为是勾刃越往下越好,可再往下,数据竟然越来越变差了。 良久之后,简雍看到了最后一组。 最后一组,钩刃已经很低了,低到快靠近护手了。 这最后一组数据,勾刃格挡住敌方兵刃的次数,才不到一百。 “看完了吗?”李孟羲问。 简雍眉头紧皱,陷入沉默。 李孟羲随后为简雍剖析起数据来。 “且看,如数目中见,勾刃离顶一尺半,格挡数目最佳。 还有,统观所有数目,勾刃过了剑身一半之后,其格挡数目加起来,不足剑身上半部格挡数目之十一。 这倒是有趣,由此可见,原来,剑器受击位置,九成是在剑身上半部分……” “钩剑背刃,是要用于格挡,如数目中见,背刃太高太低,格挡皆差,于当中好,独于离端一尺半,独于此点,数目为顶峰。” “虽不知此中道理如何,但,数目就是如此。” 成千上万组数据中,显示的信息,就是如此。 听李孟羲如此一讲,简雍再看向表格中密密麻麻眼花缭乱的数目,他有些看懂了。 道理如何,不知,反正,经千百人试几万乃至十几万次,试出的勾刃最佳位置,是在离顶一尺半。 这是测试的本来目的,但却有额外收获,从测试中发现一个规律,剑器受击部分,九成在上半部分剑身。 这一点规律,于实战有用,于剑技有用,于兵器锻造,也有大用。 后,再探讨其他数据,钩刃的大小一项,数据中显示,勾刃竟不是越长越好 ,最长的勾刃,数据竟然很差,这出乎李孟羲的预料,他本以为,勾刃越长,拦截面会越大,结果却似乎不是如此。 李孟羲皱眉把钩剑拿过来,钩剑背面的小刃跟树枝一样,没有回环,像是一个叉。 李孟羲脑海中思索了良久,思索了在格斗中剑器碰撞的情形,想着想着,他勐然想明白了。 似乎是,杠杆! 钩剑的背刃,结合钩剑,像一个十字架,固然,背刃长一点,格挡住敌方攻击的可能性最大,可是,同时,背刃就像一个撬杠,敌方兵器砸到背刃上的时候,如果背刃过长,杠杆长,直接就把钩剑打转圈了。 这似乎也就是,为何勾刃的格挡成功率跟其长度并不成正相关,长到一定程度,勾刃会反而限制自身的平衡和稳定。 李孟羲本不知此中道理,可数据把真相毫无隐藏的展露出来了。 勾刃的长度,短了不好,长了不好,最佳数据,是居中的一个长度。 后边,还有弧度,形状,各有一个最佳数据。 让李孟羲诧异的是,数据中多了一个方向,既,背刃是上钩,还是下钩。 回想,事先也没意识到这一点,到底是何人睿智的加了这一项测试呢。 李孟羲好奇的问简雍,简雍说不知。 李孟羲一下站了起来,腾腾腾腾的跑了出去。 到铁匠营,问了一圈之后,李孟羲哭笑不得的发现,这竟然是一个错误。 简雍吩咐任务的时候,说的语焉不详,而铁匠们理解错了,就多做了一组。 这没成想,这错误之举,增加了一项极重要测试。 李孟羲很开心,开心之下,他写了一堆军票,赏了那组匠人一人一斤rou丸。 回到军营,与简雍说起此事,李孟羲说的时候,很兴奋,简雍有些难以理解这为何值得兴奋。 看数据,勾刃朝上,朝下,竟然各有不错数据。 勾剑是用钩子钩挂敌人兵器的吧,可钩子朝上,也能格挡兵器? 李孟羲在脑海中回想了下勾刃朝上的模样,他大为惊诧。 似乎,的确是,叉子也有很好的格挡能力,这……难道钩剑的背刃得配两种钩子吗,一种朝上叉别人兵器,一种朝下,用于钩挂? 不管朝上还是朝下的钩,都好用,舍了哪个都不妥,所以,将之一结合,便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换源app,.huanyuanapp安装最新版。】 可以做一个蝴蝶形双面钩,此钩上面的朝上弯成叉状,下边的朝下弯成钩状。 “呼……”长舒一口气,钩剑背刃的最佳形制确定了。 综合所有数据,钩剑背刃所在的最佳位置,在离顶端一尺半位置,背刃长度,以八寸为最佳,其弧度,蝴蝶刃上刃外张如叉,下刃,跟钩刃类似,下刃内收如虎嘴。 再结合前边,钩剑的整体最佳形制也有了。 【钩剑长三尺八,两钩合重三斤四两,剑柄用梭形长一掌,月牙护手上收及刃收缩为环,钩剑剑身成圆柱形上凿刻棱刃三条。 钩剑之直刃,一指长既可,长短无谓。 正勾刃,形若虎口半张欲吞未吞欲锁未锁之状,其形似圆非方,刃宽三寸二长五寸,勾刃内斜三十度,拦刃口三分之一,留空三分之二。 勾刃可糙不可光,于内刃,做锯齿之状。 背刃,背刃形若蝴蝶,位在离顶一尺半,背刃长度,以八寸最佳,其弧度,蝴蝶刃上刃外张如叉,下刃,跟钩刃类似,下刃内收如虎嘴。 双刃叠合构造,于柄,阴阳隼接,于刃,愣锋交错。 挟具,挟具用弓囊按扣形制取用最捷。】 —— 所有之忙碌,最终了解。 带着图纸,李孟羲和简雍一起准备找匠人再打造一对最终版的究极勾刃出来,到铁匠营,一眼看到,测试时损坏的铸铁剑堆积一大堆,黑压压的一堆大过麦秸堆,超过人高。 见此,简雍很是感慨,他有些不好意思,“哎呀,军师啊,为我造这一对钩,不知耗用了多少!” 李孟羲驻足,稍微算了一下,计算了所有的人力物力,人力用了大量铁匠,木匠,士卒,还有大量教书先生,物力则用了大量铁料,柴火,纸张,乃至用于辅助测试的柳木兵器。 笼统一算,“大抵,耗用了五十万钱。”李孟羲澹然道。 “啊?!”简雍闻言就是一惊,满脸不可思议。 “就……一对剑,耗费这么多?”简雍惊讶的一脸不可置信。 李孟羲安慰,“五十万是研发费用,研发完了,日后再造,一对钩剑,再贵贵不过三把百炼刀的价。” 简雍很不解的问李孟羲,问他造剑便造剑,为何要试那么十几万次,为何不直接打造。 “嗯。”李孟羲郑重的点了点头,他看着简雍,“之所以,一把钩剑要试十几万次,因为……我不会造啊!”他笑了,笑的开心。 这是真相。简雍请李孟羲去打造钩剑,李孟羲一点都不会造。 一点不会锻造钩剑的李某人,最后成功把最犀利的钩剑造出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