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八百六十八章 养珠产业,开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六十八章 养珠产业,开启 (第2/3页)



    皇帝奢靡,可见一斑。

    得益于刘进这个大有见识的太医,种珠最难的种珠位置的问题,被刘进一语道破。

    种珠术听着很神奇,军医们为一问究竟,央田卜去请军师前来。

    田卜不好违了众人之意,只好去找李孟羲。

    在城主府,田卜找到李孟羲,他说明来意。

    李孟羲放下手头杂务,随田卜去了。

    ——

    军医营,众人簇拥,李孟羲听着太医刘进所讲,看刘进用针灸所挑河蚌的位置,一些记忆浮现脑海。

    李孟羲隐约想起,似乎有珍珠囊这么个玩意儿,据说珍珠就是种在这个部位的。

    本以为,要找到种珠位置,得做大量测试,没想到问题直接会解决了。

    令匠人们磨的珠核也正好磨好了,李孟羲拿着珠核跟众人讲解,“蚌之所成,因沙砾也。

    河蚌生于河底,河底多泥沙,其蚌壳张合之间,难免有时有沙砾入rou。

    众位是医者,当知,木刺进入皮rou,会化脓肿胀。

    沙砾入蚌rou,蚌也是如此。

    不见,蚌壳内,银闪明亮,与珍珠一色乎?

    此银色,便为珍珠质。

    沙砾入蚌,蚌分泌珠质以裹挟异物,一日不见其变,二日不见其变,经年累月,长至数年,珠质累积成多,珍珠便成也。

    此所以,但凡有珠,必出于大蚌,蚌小,珠质积累不足,珍珠则就难成。”

    “种珠之法,可用沙砾,用金银,用陶块,等等皆可,而金银之属,大多有微毒,或致蚌死,沙砾则形状不定,珠成无定型,难得浑圆。

    可取蚌壳内壳,磨为圆状,再种入蚌体,待三五年珠成,珠体必圆润无暇。”

    “此用沙砾蚌壳种珠法,谓之有核珠。

    另有,无核珍珠。

    无核珍珠,乃用珍珠为材,打磨圆滑,再种入蚌中,蚌成,内外皆珠质。”

    种珠法,就这么简单的个事。

    把种珠之密讲给军医们之后,李孟羲特意交代众人万勿外传,此乃机要。

    军医们再三保证,一定会谨守秘密绝不声张。

    种珍珠的条件似乎成熟了,太医刘进疑似指出了正确的种珠位置,但也可能,刘进记错了。

    为确保万无一失,李孟羲决定还是测试下好。

    李孟羲决议,捉来三千只河蚌,三百只种珠在囊,三百只种在rou里,再三百只,种在其他位置,反正,把各种情况都试一下。

    这就需要军医们弄清楚河蚌到底有多少不同的器官或是什么。

    李孟羲没过来之前,军医们以为玩笑,李孟羲过来说了种珠之法,军医们知道珍珠真的能种,他们这会儿很卖力的去帮忙。

    军医们尽取桶中之蚌,拿着各种小刀具和针灸对着河蚌各种解剖各种研究,他们研究的方法是怎样不知道,反正最后军医们经过讨论,给出了一十二种种珠位置。

    有一十二种不同种珠法,每组算五百蚌,共需六千只蚌。

    若种珠法有用,最短两年时间,养到两年的时候,开蚌来看,种下的珠核当已有了珍珠的雏形。

    养珠周期漫长,为了一个测试结果就得等两三年,为早日得到大量珍珠,李孟羲决定养殖与测试同步进行。

    太医刘进有丰富的取珠经验,所以刘进所给出的位置,大概率真能种出珍珠,除六千测试用的河蚌,李孟羲决定,剩下的所有河蚌,全都按刘进所指的位置来。

    种珠所需的准备,需珠核,还需笼网,军中所有渔网全都是麻线编制的,养珠需数年之久,恐麻绳不耐久蚀,李孟羲去了匠营,他向匠人们询问能在水下保存数年的材料。

    匠人们给出的材料是,松木笼。

    “千年水下松,万年风中杉,松木沉水底,百年可不坏。”这是一名老木匠说给李孟羲的。

    军中囤积的有不少的松木料,平日里,松木料除了做工具以外,更多的是用作照明和引火的材料,现在松木有更多的用处了。

    跟匠人们敲定了养蚌笼的细节,鉴于蚌这玩意儿多喜欢吸附在泥沙或是石头上,所以,蚌笼最好是层层分层做成抽屉形状。

    令匠营收集所有松木打造蚌笼,同时,李孟羲派了大量人手拉着车子带着桶去摸蚌了。

    半日后,在大量人手的协助下,河蚌一车一车的拉回,军医们一人拎走一桶蚌,热火朝天笨手笨脚的忙着。

    军医们忙碌的时候,李孟羲四处转着看。

    转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因河蚌的蚌壳是紧闭着的,开的时候很难开,军医们拿刀子去硬别,卡察一声就把蚌别成两半给整死了。

    粗略算了一下,十只蚌,被掰死能有七八只,成功率极低。

    “停!”李孟羲叫停。

    “都先想想怎么开蚌好,看,掰死多少!”

    不让忙了,军医们就只好想方法,不久,方法就出来了。

    有人说,可以拿个窄点的木板卡着,省得用力过勐。

    有人说,可以拿火烤一下,火一烤一热蚌就开了。

    还有人说,煮锅花椒水,把蚌往水里泡一下,保准麻的它自己开开。

    都是人才。

    李孟羲当场把这些方法记下,随手写了几张军票发下去,以奖励想出方法的人。

    这时,匠营的人来了,一匠人端着碗,碗里是小半碗磨好的蚌壳,李孟羲顺势问匠人,问他该如何开蚌又不损坏蚌壳。

    匠人挠了挠头,“做俩板,夹中间,不就妥了?”

    匠人说的是,以木板做限位,以避免蚌壳开合过大损害壳体。

    不消说,这又是一个好用方法,李孟羲又把一张军票赏下去了。

    数法同用,木匠们打造了夹板,有人升起火,有人找来窄的刀子,有人煮了花椒水。

    经测试,火烧法不好用,一不小心就把蚌烧湖了。

    花椒水好用,把蚌往花椒水里一丢,蚌立刻就开了,只是,李孟羲担心以蚌脆弱的生命力,恐泡了花椒水把蚌泡死,所以,这个方法最好验证一下,看泡了花椒水的蚌能活多长时间,如果问题不大,那可以继续用了。

    确定是安全的方法,是拿小刀别进蚌壳里,一别把蚌轻轻别开,再拿木棍卡着,从容种珠。开蚌解决了,种蚌又是麻烦,种蚌得先拿小刀在蚌rou上划一个小口,然后把珠核塞进去。

    军医营没有足够小巧的刀具,也没有合用的夹具,这时,镊子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