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七十四章 百业齐发 (第2/3页)
手,一个多时辰后,田卜将蒸馏完成的烈酒分坛送来了。 蒸馏完成了,酒精提取结束,随之而来有一个问题,在酒精提取过程中,因火候大小等各方面的因素,会造成最后制取的烈酒当中水汽多少并不相同。 也就是,假设甲种方法,酿得酒精一百,乙种方法,酿得酒精八十,然后这两种酒都拿去蒸馏,结果甲种酒因蒸馏时火大了的缘故,最后蒸出的酒水蒸气含量高,酒度数低,而乙种酿得的酒精少,最好酒精度反而高。 所以,不该以酒精度数来衡量,该以酒精总量来衡量。 加上一步处理,用生石灰去除酒中的水分,最终得的几乎不含水的超高度数的酒精。 最后,再经比较,选出了产酒精最多的那一坛。 对照酒坛去看,酒坛上,贴着当时酿酒人姓名。 李孟羲揭下酒坛上的纸条,他再次去了酿酒营。 酒营当中,出了干了半天活浑身灰土狼狈不堪的匠人们,他们津津有味的谈着在城主府喝酒的事儿,在城主府喝了那么一点点酒,就让他们谈到了现在。 李孟羲来,匠人们立刻停止讨论凑了过来。 “崔遂,何人是崔遂?”李孟羲对着纸条念了一遍,目光看向面前众人。 人群中,一平平无奇的中年人走了出来。 “崔遂,我命你为酒营主官,主官军中所有酿酒之事,日后就用你的法子为军中酿酒,可听明白?” “臣下崔遂,谢过军师。”崔遂躬身败道。 李孟羲点了点头,随后离去了,他还有别的事要忙。 李孟羲走后,同营匠人们对崔遂道喜一阵,然后又追问崔遂的酿酒之法,问他到底以何法酿酒能得军师另眼。 崔遂一脸为难,他自言酿酒之法是祖辈不传之密,不便告知。 旁人出言讽刺,“军师都交代了用你的法子酿酒,你就是不说,免不了俺要知道!” 崔遂一下心里起火,他冷哼一声,“哼!我这就去找军师,我不干了!”他宁可弃了官不当也不愿泄露家传之密。 旁人赶紧一齐拦住崔遂一齐劝阻他。 有人嗤笑道,“你那三二家传,也就你我看的上眼,军师他何等人物,估计人家手里有比咱好的多的法子,用得着藏着掖着?” 经这么一说,成功劝住了崔遂。 李孟羲在军中太有人望,说李孟羲有酿酒奇法,所有人都信,崔遂自然也信。 在众人撺掇之下,崔遂一咬牙,心下一横,带着众人去看酿酒之密去了。 酿酒之密,在一个封的严严实实的小酒坛子中,崔遂拿着坛子给众人看,坛子里有隐约酒气飘了出来,里是半坛子半干不湿的白面团子,这就是崔遂酿酒的关键。 有人手欠想去抓坛里的面,崔遂骂了一声,把坛子往怀里抱了抱。恐别人弄坏了他的酒种,崔遂不让别个再看了。 李孟羲之前的猜测全然正确,他猜测,就算不进行生产,但生产的队伍可以脱离生产进行建设。 酒还没开始生产,只是准备开始,酒营的匠人们眨眼就脱胎换骨了,他们感觉到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的激情一下就被点燃了。 李孟羲离开时,没有留下太多太多吩咐,酒匠们自发的开始讨论起酿酒的事来。 酿酒匠人属于匠人中的一部分,铁匠营,木工营,乃至医营陶营等营,人家每日有活干,顿顿能吃饱饭不说,时不时的,有谁得了个好法子一下能得不少粮食还有rou,这让酒匠嫉妒的很。 现在终于轮到自己个有活儿了,有活儿就意味着口粮多了,意味着也可以时不时得到奖赏,意味着好日子来了。 酒匠们聚在一起兴高采烈的谈了许久,他们谈最好得找好水,城里水不好,他们谈到酿酒的粮食,酿酒的刚,谈到所有细节。 有人突然道,“要不,咱去跟军师说说,咱明个去外边找口好井,你们看咋样?” 这个提议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 城主府,李孟羲跟简雍正商量着酱油,咸菜,泡菜等物什,酒匠们联袂来了。 李孟羲立刻起身迎接,他好奇众人此来目的。 等酒匠们说明了来意,说是想出去找井眼,李孟羲笑了。 “甚好!这样,你们可有人会骑马?我招呼斥候协助你们。 这样,我给你们个手令,你们可去支一月口粮,这一个月,放心出去找,找到为止。 再有,造酒之一切所需,但凡所需,你们去找工业部的人说一声,自有人帮忙张罗。” 从李孟羲这里得到了巨大支持,酒匠们大受鼓励,他们激动的表示,不等明日,今日就出去找。 干劲十足的匠人们不管会骑马的不会骑马的,一窝蜂的去支了粮食,一窝蜂的出城寻水去了。 所有人都走了,独刚被任命的酒营主官崔遂被吏部的给扣下来了。 吏部的职责中,有培训官员的职责,吏部官员拉着崔遂给其传授一应条例规则等等管好一营的职责。 鉴于,酒营也属于工营一部分,跟铁匠营木匠营有类似的地方,所以,吏部官员在替酒营制定架构时,参考了其他各营。 吏部官员讲,凡日后但有一人能有好建言者,不论建言大小,可记下,后呈到吏部之后,上呈建言者有赏,而负责收纳建言之主官,每替下属上呈一言,至少赏粮一斤。另,若有高才,向上举荐,主官可有荐才大功。 这一点,崔遂知道,铁匠营木匠营隔三差五有人拿着军票去领赏,就是这个所谓的建言或创造之功。 吏部官员又讲,“依铁匠木工二营之法,铁匠营,做工五日,休一日,酒营也如此法。 另,铁匠营每一月发铁匠铁料三斤,此三斤铁料,发于铁匠自用,铁匠可拿之自造器物,凡锻造所需之柴草,炉具,皆公家负担。木工营则是,每木工,一月发木料五十斤,同样留做自用。 照此法,依阁下看,酒营一月该发酿酒所需之物,多少?” 吏部官员不太懂酿酒,将此问题反问崔遂。 崔遂顿时被问懵了,“额,这个,这个……”他抓耳挠腮起来。 “粮食,粮食得有……”崔遂小心翼翼的说着,他拿眼偷偷看吏部官员,他很没底气。 “嗯。”吏部官员点了点头,“得怎样粮食,得多少粮食?” 竟然,还真是给粮食,竟然真的每月白给粮食,崔遂有些不可思议。 有了第一步,他胆子大了些,他一阵叨叨,“粮食也说不准得要啥,高粱行,麦子行,米也行,麸子也行,要想酿回酒,五六斤粮最少得吧?对了,酿酒的坛子……” “坛子好说,一月发一个你看如何?” “……好!”崔遂不由点头。 “那你看这样,你酒营匠人,每月发粮五斤,要啥样粮自己选,不管啥样,都是五斤。 再,每月一个坛子,你看如何?别的还有要的没?” “没了没了!够了够了!”崔遂脑袋点的跟鸡叨米一样点个不停。 于出身底层的崔遂来讲,一个坛子加五斤粮食可值不少,他视之为大占便宜。 末了,崔遂搓着手,有些迟疑着问,“那发俺们的粮酿的酒,是归俺们自个喝,还是?” 吏部官员看了崔遂一眼,他沉默了好一会儿,开口说道,“是这样。发你们的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