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九十九章 《子曰》 (第2/5页)
断——既然,小球是越滚越无力的,那么,左边小球滚了一截滚到右边,一定是少了些劲儿的,看着到了一样刻度,实际上是低了那么一点的,只是看不出来而已。 匠人们迟迟未有最后答桉的原因就在这里,他们不确定,小球滚到右侧时到底是同高,还是逐次变低。 这个问题匠人们不能确定答桉,但另一个问题,两侧不同斜度和长度的斜坡,在某一端放一个小球,问,小球滚到另一端时,是坡陡了,滚的高,还是坡小了滚的高。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huanyuanapp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试验开始以前,匠人们普遍是觉得坡小一点小球滚的更高,而实验结果却是,跟坡没关系,不管什么样的坡,都是滚到一样高度。 问题的答桉有了——不同的坡,滚到同样高度。 这一问的最后一问,“何以如此?” 匠人们脑袋转不过超过三个弯,他们觉得很明显,是左边放多高右边就滚多高,要问何以如此,就是高低的缘故,高滚高,低滚低。 几日之后,有人先一步来“揭题”了,来人对李孟羲说有了某题的答桉。 李孟羲极尽隆重,极尽声势,他在城外着人搭了一个又高又大又空旷的草棚,草棚之中,放了一张矮几,矮几后,直着一块门板,门板上,挂着一叠白纸,另有,笔墨纸砚试验工具皆齐备。 李孟羲令人传令全城,令,但有能解题者,可到城东草棚演示,旁人若有想一观究竟者,可同往一观。 消息传下去之后不久,人们便一伙伙的向城外涌去。 李孟羲低估了人流量,不一会儿,草棚就进满了,又一会儿,草棚外边也来满了人。 李孟羲意识到,一个小草棚根本不够,下回得弄个高台才行。 等人差不多都到了,李孟羲手指身旁所张贴的题目,“此一十几题,谁人想解,可前来。” 人群当中,走出一人,此人是一个教书先生。 这人走上前,朝李孟羲拱手一礼,李孟羲认真回了一礼。 “禀军师,我解,第一题。”教书先生答到。 李孟羲看向第一题。 李孟羲念了一遍题,“高物下滚,其滚更远,何以如此?请答。”他伸手作请,引教书先生至矮几之后,并拿笔给教书先生。 李孟羲的意思是若有想写的,可写在后边门板上挂着的白纸上。 教书先生不明所以,愣了一下,把笔又放下了。 而后,他目光扫过围观之人,开始论述自己的见解,“高物下落,因其有高势也,逾高,落势逾大。 如,山崩石落,悬川落水,高叶坠地,凡处高者,必有高势,其逾高,其高势逾大,此所以,逾高之物,滚落逾远。不知,此讲可对?”教书先生朝李孟羲拱手一礼,谦虚问到。 李孟羲认真思考着这人所答。 “来人,东西呈上。”李孟羲立唤向草棚之外。 有士卒端着一托盘,托盘上,放有一袋钱财。 “先生先收下此物。”李孟羲对教书先生笑着说到。 等教书先生拿到东西之后,李孟羲整理了语言,他朝对方拱手一礼,“先生所答,某有不解。 先生所言,逾高之物,滚落逾远,那敢问,天上之日月,何其高也?若言逾高落势逾大,那敢问,高在苍穹之日月,为何,却不见其砸落于地?” 教书先生先是一愣,继而皱眉,略一想,他就有了对答,他然后爽朗一笑,“月有升落,日也有生落,军师怎言不见其落?” 李孟羲被一下堵的哑口无言,他皱眉,反问,“那某问,升为高移,落为下坠,那敢问,日月到底是因何高移下坠,日日不停,是何人移之?” 教书先生澹然答到,“不需人移。金乌有翅,可自飞自移。” “那……纵日头真是金乌,纵日升日落纵是它振翅之故,那它何以亘古不停?” “神物自有其神妙。” 教书先生一句神物自有其神妙,让李孟羲哑口无言。 李孟羲无言以对了,不知该如何辩解了。 虽说,李某人知晓天体运行,知晓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虽然,他可以直接跟众人讲述明白天体运行的道理。 可,他清楚,科学理论成果,不过是科学这棵大树上所必然结出的果实而已,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最终理论,重要的是能长出知识与理论果实的那棵大树。 李孟羲在刹那之间想到了好多,他想到,金乌也好,上帝手推的也好,每一个文明中都曾用玄奇的说法解释着所不能理解的现象,而最终,科学将逐步堪破迷雾,成为最终真理。 李孟羲想到,欧洲教廷的神学士们,他们说重物比轻物更先落下,这毫无疑问是假的,正如太阳是金乌金乌每天振翅飞翔造成了日升日落一样,这都是不准确的说法。 有加利略,他堪破虚假发现真理的方法是,他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试验,验证了铁球是同时落地。 这是科学该有的前进脉络——辩证。 只要一个理论不是真理,他逻辑必然有不融洽之处,只要有不融洽的瑕疵,则必然在辩证中暴露出来。 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他是真理,必然能在辩证中击败所有其他理论,而同时,随着一个个假说一个个不是真理的理论不停的在辩证中被证伪,那毫无疑问,此过程必然在逐步接近真理,也最终,必然发现真理。 有人说太阳是金乌,有人要说太阳不是金乌,唯该有的探究方式,是辩证,是思维碰撞,是逻辑交锋。而不是直接跳过所有的思考,所有的试验和观察脉络,所有的一点点的逻辑推理交锋,而直接拿两千年以后的理论,拿两年年以后的果实,想用一个果实凋刻出整个科学大树的主体。 李孟羲讨厌金乌,讨厌死了,他可深知,只能且仅能用辩证的方法驳倒对方的理论,只能用逻辑去证明对方是错的。 可,问题就在这里。李某人,一介凡俗,于如此时代,以一己之力完成天体运行的所有逻辑辩证内容,实在力有未逮。 李孟羲沉默了好久,他想不到驳斥金乌的说法,他目光扫过场下众人,问到,“此君说,太阳是金乌,金乌振翅,方有日升日落,可有异议者?” 金乌理论是主流,场下众人,无一人有异议。 没人能辨倒这个理论,李孟羲想用太阳反驳“高物必有坠势”的说法,故提到太阳,结果人家用金乌之说也说的通,既然反驳不了,那就只能说人家是对的。 李孟羲依照诺言,升此人的待遇升到等同千人将,赏钱一万,粮rou各三百斤。 教书先生谢过李孟羲,喜滋滋的下去了。 李孟羲郑重向众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