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零四章 改进型粉碎机 (第1/5页)
粉碎机终于可以成功投入使用了。 在河道上把水车和粉碎机用增速齿轮连接起来,旁边放一普通磨盘同相比较,磨盘有桌子那么大,粉碎机才桶大。 将泡软的黄豆投入其中,同步开始加工。 一开始,石磨领先,到半个时辰的时候,石磨仍是领先,到两个时辰,粉碎机终于反超了。 经两个时辰的漫长加工过程,黄豆被锋利的刀刃搅成了碎渣,一桶水倒下去,拿棍子搅和一通,豆浆成了。 从效率来看,粉碎机加工豆浆的效率总体上高于石磨。 只是,粉碎机的加工深度远不足。 李孟羲印象中的豆浆机会把豆子打成豆粉那么细的细分,可抓起桶里的一把豆渣看,豆渣块最大的能跟米粒那么大。 豆浆出浆率跟粉碎程度大概是有关系的,很明显,豆子粉碎的越细,出浆越多。 现在有些鸡肋了,粉碎机效率的确高,的确可以替代石磨,可是太浪费豆子了。 这要么进行二次加工把豆渣拿做他用,要么,就改进粉碎机。这两种方法其实都行。 豆渣拿去可以喂牛,可以做成食物,都行。 粉碎机完全可以将就着用了,但,李孟羲绝不想到此为止。 水车和齿轮已经暂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暂时不需改进就可以用了。 李孟羲转头投入对粉碎机的改进。 还是用控制变量法,一个粉碎机系统,变量有,豆子,水,木桶,刀片,刀轴,底盘,所有之变量,所有之因素,就这么多。 豆子这个变量,豆子泡水越久,越容易粉碎,出浆率越高,大概是如此,感觉上来想也大概是如此,但是,感觉有时会出错的,万一不是如此呢,万一豆子不是泡的越久越容易粉碎呢,万一豆子是稍微硬一点更容易受力更容易粉碎呢。所以,得加以大量测试。 水这个因素,往豆子里加水豆子粉碎的更快,还是不加水粉碎的更快,还是加少量水粉碎更快,还是加大量的水粉碎更快,不知。 于木桶,木桶这个变量,细分有材质,形状,高低,粗细等等区分。木桶的形状大概不影响粉碎机的效率吧。但,感觉不一定对,而数据绝不会出错。还得一试。 粉碎机最复杂最重要的结构就是刀片了,复杂度跟水车桨叶有的一比,水车桨叶用了取巧之法求诸彷生之法,粉碎机刀片同样可以如此。 第一代刀刃,用的螳螂刀臂的形状,做了似刀非刀似锯非锯的齿刃,这种螳螂刃用着还行,且一时找到了更好的刀形,暂且用着。 刀具因素复杂,除了刀片本身这一个因素,还有刀片安装角度,刀片排列方法,以前的安装角度是朝上的莲花状形状,但这可能不是最佳角度。 涉及刀具角度因素,变量可就太多了,如果只在直角里算,三度一个变量,就是三十个变量,如果按一百八十度算,变量六十个,如果是三百六十度,刀刃朝上朝下朝左朝右各种角度全考虑,就是一百二十个变量。这一百二十种角度变量,每一个变量最少设三百样本,样机就得三万六千台。 这还只是角度变量,再加上排列方式,刀片正着排的好,是斜着排的好,是顺时针好,是逆时针好,这又是诸多变量。 又是庞大的测试量,李孟羲干劲勃勃。 —— 巨鹿境内,已修整好的小水道大概有十几条,修整后的水道水力平稳,误差小,正好便利了测试。 多项测试同步进行,第一项测试,测试黄豆浸泡多久的时候,粉碎更容易。 黄豆已经泡下,李孟羲先带着人制作粉碎机,为测试之用,粉碎机要完全一模一样,需要有完全一样的刀具,完全一样的转速,完全一样的粉碎桶,所有都要一样。 刀具用铸造法批量制造了三百余只,刀具打磨开刃之后,想测试锋利度时,遇到了小问题,锋利度这玩意儿太细微,不好直观量化,李孟羲不得不费了好多心思设计了测试锋利度的方法。 要测试锋利度,首先得摆脱人力,人力起伏太大,不够精准。 对刀具锋利度的测试方法是,将刀具直着放在一沓薄纸上,刀背上压上同等重量的重物,靠重物的重力压迫着刀刃向下切割,通过检查刀刃切开纸张的层数,来判断锋利程度高低。 依照这样的方法,打磨完成的刀具放上一试,有的刀具可压破三张薄纸,有的连一张都切不开,锋利度的差距显现分明。 用这样的方法,立刻将刀具的锋利度梯度区分了开来。 虽,用纸张所确定的锋利度仍然不够精准,但已极大的排除了误差。 三百余只铸造刀具,挑出的锋利度接近的刀具,才一百余把。一个粉碎机最少也得好几个刀片,一百余把刀具也就能做几十个粉碎机,且,为保证每一轮测试开始时刀具都是同样的锋利度,每测试一轮就得换新刀具,所以很明显,三百把刀具做少了。 没办法,只能简化测试规模。 李孟羲把一台日晷搬到了河边,准备计时用。 日光大好,当日晷的阴影恰到辰时四刻之时,李孟羲立下令开始测试。 第一轮,往粉碎机中放泡了半天的豆子,取豆子五斤,淋干了水,将豆子投入粉碎机之中,粉碎机在水车的带动之下,呜呜转的飞快。 漫长时间过去,当一个时辰后,当日晷恰过了一个时辰的刻度,粉碎停止。 第一轮测试结束了。 到记录粉碎程度的时候,李孟羲又感觉棘手。 粉碎程度这玩意儿,怎么测量?颗粒稍微碎那么一点完整了那么一点,怎么比较的出来? 拿尺子量?就是拿尺子量也根本没法量,就算拿放大镜,同样没办法。 李孟羲穷尽回忆,他回忆学生时代所有那些理化生实验,回忆了一通他也没有想到方法,因为在学生时代的所有试验中,根本就没教测量粉碎程度的方法。 李孟羲不得已求助于众人,他没想到,这个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匠人们随口就给出了答桉。 匠人说的是,拿斗装一满斗,然后称一下,哪一斗沉,哪一斗就碎乎。 哎卧槽,粉碎程度高低,跟重量是怎么扯上关系的。 深入一想,李孟羲意识到这个方法的高明。 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