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零四章 改进型粉碎机 (第2/5页)
是重量,是密度。 就比如,瓶子里本只能装十个小石子,但是,把小石子打碎,整瓶就可以装的下十五个石子了,要是打的更碎,把石子打成沙子,那一瓶可以装下十八个石子。 高明。 粉碎度越高,在容器里,容纳越多,重量也就越重。 以此方法,可以判断出粉碎程度高低。 李孟羲真是被匠人们上了一课。 匠人们肯定是平日里有充足的使用升斗的经验,肯定是平日里一升麦磨成粉之后装不满一升,肯定是麦粉装满一升后肯定比麦更重,于匠人们而言,磨碎的东西装起来了少,但称着重,这肯定是平常再平常的现象,因此,生活经验丰富的匠人们才能一口道出判断黄豆粉碎程度的方法。 李孟羲当场下发了三百斤粮食的军票以奖励那个提出方法的匠人,匠人接过军票,满脸笑意。旁边人眼见于此,只后悔没有早点开口。 每一次钱粮赏赐,都是对智慧的激励,每一次激励都将使得众人更愿意思考问题。 这次也是一样,这几个匠人收到激励,下回肯定会更加踊跃的参与到解决问题当中。 李孟羲开始测量【黄豆的粉碎程度】了,科学实验中,有一个放大法,就是,把试验现象放大以便于观察。 用在此时,李孟羲决定弄一个细长的容器来进行测量。 更细长的容器,一毫升的容量,其刻度有一截那么长,而粗大的容器,一毫升的刻度就短短的指甲盖那么一格,这就使得,两种容器的精度完全不一样。 李孟羲快马回城,勒令木匠们以最快速度制作一个木筒,要求,木筒鸡蛋粗细,长五尺,要求上下一般粗细,内里光滑不可藏水。 制作木筒并不难,可李孟羲要的太紧,要不是现在匠营人手充足原料充沛,还真没办法快速完成任务。 李孟羲带着木筒匆匆回赶,重回到河道边,他用豆渣将竹筒整个装满,然后用力的摇晃一阵,再把豆渣全部倒出。 这一步,是为了减小误差。 因为一个新的木筒第一次用是没有水和豆渣残留的,第一次称量,没有残留物的影响,后边的每一次称量,都势必受到残留物影响,所以,正式的测量,其实应该从第二次开始。 用豆渣将木筒整个装满,然后用力摇晃,以使豆芽尽可能均匀沉降。 等豆渣沉下去一截,再次加满,然后再用力摇晃,直到再不会沉下去之时,将木筒封口,称量,记录重量。 这是第一个重量。 隔日,到第二日,取来泡了一天一夜的黄豆五斤,把粉碎机当中的刀片换成新刀片,等着日头恰到辰时四刻之时,开始发动粉碎机工作。 到粉碎时间恰够一个时辰之时,停下,收集豆渣,木筒装满,称量,又一个重量。 相比前日,重量大概多了四钱多重。 第三日,黄豆已泡了两天两夜了,换第三批新刀片,还是等到辰时四刻开始,到己时结束。 豆渣装筒称量,豆渣装满一筒,一称又重了两钱。 根据,越碎装的越多,装的越多越重,越重粉碎程度越高,根据这个已知道理,成功测得,黄豆的确是泡的越软越容易打碎,这跟事先猜测一样。 不过,之前只是猜测,而现在成功用数据验证了的确是如此。 按理论来讲,黄豆越泡越容易粉碎,可泡两天的黄豆已经有味道了。 所以,考虑到现实情况,黄豆泡一天一夜也就够了。 在粉碎机工作的整个系统中,黄豆变量下属的黄豆浸泡时间变量,已测得。 —— 于后,变量——水。 到底是加水的时候,粉碎效率更快,还是不加水的时候效率更快,如果是加水效率更快,那么加多少水时,多少豆加多少水效率最快。 还是同一个水车,还是同样锋利度的刀片,用浸泡时间相同的黄豆,第一次,不加水,粉碎两个时辰,取黄豆渣装满一筒,称量重量。 第二次,还是用泡了一天的豆子,加水没过黄豆,换新刀具,同样粉碎两个时辰,这一次,因为加了水,黄豆渣和水已经形成豆浆了。过滤掉豆渣,淋干浆水,将湿乎乎的豆渣稍作烘干去除部分水分,然后装筒称量。 这回,重量高了一些。 第三次,用泡了一天的豆子,加水没过黄豆一寸,换新刀具,粉碎两个时辰,后,过滤豆渣,淋水烘干,塞筒称量,重量比前两次又高。 随之,第四次,加水再高半寸。结束时称量,豆渣重量变化不明显了。 第五次,加水再高半寸。结束称量,重量变化不明显。 第六次,加水高半寸。豆渣粉碎程度似乎还降低了。 第七次,水再加高,称量重量又降了一点,似乎粉碎程度降的更多了。 …… 到第十次,水已加到五寸半,称量重量明显少了。 李孟羲汇总所有称量重量,他发现豆渣粉碎程度似乎是先由低到高,到了某个位置之后,慢慢逐渐降低。 这让他很不理解数据为何会是这样,难道是机器老化了,难道是水车力量弱了吗。 为验证数据到底有没有问题,重新试了一回,这回,水只加到和黄豆平齐,然后,粉碎两个时辰。称量重量,重量又变高了,这意味着粉碎程度也变高了。 水车的力量没问题,那就说明,数据也没问题。 虽不知,到底是因何缘故,没水的时候粉碎效率不是最高,有一些水的时候效率最高,水多了,效率竟然还下降了。虽不知为何如此,虽不知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道理,可数据显示就是如此。 李孟羲针对数据,反做推测,他根据自己所知的知识推出了一些结论,首先,加水之后粉碎效率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加了水之后,刀具的力量传导给水流,又借助水流,力量同时牵引住大量黄豆,使整个系统更加有序,从而提高了效率。 而在一开始的数据,水越多,粉碎的效率越高,应该也是跟水有关系,水越多,整个系统越协调有力。 但之后,水多到一定程度之后,水流本身也是有阻力的,且水越高,底部水压越大,这就使得,水多到一定程度后,会慢慢抵消掉水流带来的那点优势。 这只是一种猜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