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九百零四章 改进型粉碎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零四章 改进型粉碎机 (第3/5页)

   另一种猜测是,可能加入了水,使整个系统变成了流体,在粉碎机运作过程中,是一个不停生产黄豆碎渣的过程,如果没有水,内层的黄豆被打碎之后,碎黄豆不容易甩到外围去,外围的黄豆也不容易接触到刀刃,因此就影响粉碎效率。

    简单来说,豆子和豆渣的混合物,在不加水的情况下,得用力晃很久才能把豆渣和豆子分离,但是如果加了水,晃不几圈,所有的豆渣都沉底了。

    可能是这个原因,所以加了水之后,豆浆机的粉碎效率会提升了一些。

    这些全都是李孟羲的猜测。

    不管如何,不管到底哪一种猜测是对的,不管真相是不是如此,反正,数据显示如此,数据显示适量加水能有效提高粉碎效率。

    李孟羲看了一下,粉碎效率最高的时候,水量是加到没过黄豆三寸的位置。

    至于,这个最佳效率比之寻常效率提高了多少生产效率,不知,李孟羲不懂粉碎程度是如何划分的,若说详细数据,详细数据是,当水高三寸时,粉碎两个时辰后,收集豆渣烘干装筒称量,此时豆渣重量最重,比不加水时重三钱左右。

    在粉碎机工作的整个系统中,【水】变量,已测得。

    ——

    木桶。

    木桶一项的测试,李孟羲觉得木桶形状这一点似乎没必要测试,木桶肯定是圆形木桶更好,圆是完美的形状。但,万一呢,万一别的形状效率更好呢,万一感觉是错的呢。

    出于谨慎,李孟羲略作测试。

    简单形状有圆形,方形,三棱形,椭圆形,多棱形,等等。

    木器加工简单,没花太久时间,匠人们便把各种桶给做好了。

    在同样的一条河,同样的一个水车,同样的锋利度相同的新刀具,同样的泡了一天的黄豆,同样的五斤黄豆,不同的是,盛黄豆的桶罩不一样,高低相同粗细相同但是形状各不相同的桶。

    然后,粉碎两个时辰。

    匠人们提供的方法极好用,豆子粉碎程度几乎不可直接测量,更难观察对比,但,只需把豆渣装到筒里再称一下,那么,只要粉碎程度更高,必然装的更多,再微小的差距也能在重量上直观的表现出来。

    不同木筒的测试结束了。

    称量了豆渣重量,比较结果,木筒形状还真的跟效率有关。圆桶效率最大,其次椭圆,其次正多边形,其次正方形。似乎,形状越接近于圆,效率越高。

    李孟羲猜测,这可能是因为,除圆形以外,其他形状的木桶在转动时,水流随着转动,会不停的冲荡不规则的桶壁,使得水流乱七八糟的,从而影响粉碎效率。

    果然是圆形的桶更好。

    测试结束,李孟羲几乎都要直接越过这一步了。可是突然之间,李孟羲勐的意识到,圆形跟圆形也有区别,圆形的桶,有上下一般粗的,有上粗下细的,有上细下粗的,那到底,哪种更好。

    紧急赶制了三种圆筒出来,为放大差异,上下粗细不同的桶,上下粗细做的差别极大,然后照流程进行测试。

    没多久,测试结果出来了。

    竟然还真的有关,上粗下细的桶,其粉碎出的豆渣放筒称量之后,重量明显高了些,这说明,这种上粗下细的桶能把豆渣粉碎的最为细腻。

    综合所有数据来看,也更左证这一点,上粗下细的桶,称量重量大于上下一般粗的桶,大于上细下粗的桶。

    似乎是,桶上边越粗,粉碎效率就越低。

    但,这是为什么?何以如此啊。

    以李孟羲贫乏的知识,他难以发现数据下隐藏着的真理。

    恍忽之间,记忆回转,李孟羲忽然记起,印象中的那些豆浆机的确都是杯子形的,都是上大下小的结构,难道,这会是一样的道理?

    不管如何,不管这其中是何道理,反正数据显示,杯状的桶效率最高。

    那就,以此形状作为粉碎机的罩桶。

    形状之后,往下,是大小。

    桶的形状已经确定了,是圆形的上大下小的桶,这样的桶大小不同,也就是底盘大小不同。

    李孟羲不能知也无法知桶大小跟粉碎效率有无关联,他只能用大小不同的桶来测试。

    设作样本的大大小小不同的桶,皆是自桶底作为区分,桶底最小只略比刀片大,最大则有半个桌子那么大。

    在同样的河流上,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水车,同样的齿轮组,换上同样锋利度的新刀片,用浸泡时间相同的五斤黄豆,粉碎两个时辰。

    一波测试下来,发现桶之大小与粉碎效率有巨大关系。

    最意外的发现是,李孟羲发现最小号的那一个桶,桶底只比刀片略大的那一个,都两个时辰了,五斤黄豆竟然没被全部粉碎,下边已全是厚厚的一层豆渣了,上边还有许多豆子还是完整的。

    李孟羲猜测,这可能是桶下边太细了,豆子下沉不够顺畅,也就是俗称的,卡住了。

    有关木桶大小的这一轮,统计的数据又是前起后伏的。

    一开始在数据中,桶从最小慢慢变到大的过程中,粉碎效率是逐步提高的,李孟羲猜测,这可能是因为桶更粗的话,豆子容易翻腾移动,从而有更高的效率。

    当,数据高于某个值的时候,桶再大,往后的数据开始逐步降低了。

    个中道理如何,李孟羲不知,反正从数据上看,当桶底比刀片大出两寸的时候,效率最高。

    桶的大小跟刀片大小之间有无关联,若有关联,两者关联又是如何,不知,只等日后再测。

    于桶这一项,形状,大小皆测试完成之后,至,材质。

    材质大概与效率无关的。但感觉可能有误,实验才能必然准确。

    做木桶的材质,只有木,陶土,金属,只这三类易得。

    陶土做的样本只有一种,金属有铁皮,铜皮两种,木材就多了,木材有各类木材做的木桶十几种。

    按常识,按对机械的基本理解,李孟羲是认为木桶对粉碎机效率怎么可能有影响,然而奇怪的事情还是令人莫名其妙的就发生了。

    于木桶一项,所有的陶土,金属,木材各种材质的桶,全都是同样形状和同样大小,整轮测试除了材质这一个变量,其他变量全都完全一样,水流,刀具,黄豆,粉碎时间,全都一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