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九百零四章 改进型粉碎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零四章 改进型粉碎机 (第4/5页)

  但最后把粉碎得到的豆渣装筒,称量重量,意外的发现,铁皮铁桶效率乃是最高的,然后就是陶土的桶,然后铜皮,接着是各类木头。

    初步判断,李孟羲认为重量缘故,铁皮的桶更轻,额外浪费的动能也就越少。

    可等李孟羲把各种筒都称了一遍,发现铁皮桶却是最重的,铜皮铜也重,陶土桶也重。

    如果跟重量有关,那理应,最重的金属桶效率应该最低,怎么也不该效率最高。

    为探究答桉,李孟羲把桶重新安装上去,他要亲自看一下为何金属桶的粉碎效率那么的高。

    河水静静的流淌着,水车哗哗的转,齿轮组咯嘣咯嘣响,粉碎机中中发出嗡嗡的声音,中间夹杂着炒豆子一样噼里啪啦的的声响。

    李孟羲探头观察,他看到随着快速的转动,铁桶里的豆子被转的飞了起来绕着桶壁旋转,如果没有粉碎机刀片的存在,这个系统会很稳定,但因粉碎机刀片存在,粉碎机不停的把豆子撞开打碎,四处分散的豆渣和豆子噼里啪啦的不停的撞到坚硬的桶壁上然后又被弹了回来。

    为探究答桉,本该设计最少两组对照组,下一个对照组还没开始测试,李孟羲就自感隐约观察到了答桉。

    真相很可能就是在豆子撞击到桶壁上然后回弹回来这一点。

    用极限假设法,假设,把桶壁用橡皮泥做,做的极致柔软,那么,每当有豆子撞在桶壁上,都将会被粘在橡皮泥上,然后慢腾腾的掉了下来,这就相当于,给粉碎过程加了放慢按钮一样,在整个系统中,有好多豆子因为橡皮泥的缘故变得缓慢而又迟钝。

    若再考虑到相对动能,一个带着巨大速度的豆子弹到刀片之上,那么,双方相对动能一加,总动能十分可怖。

    而要是,一颗豆子慢腾腾的撞到刀片上,那么,相对动能不够大。

    所以,桶壁越是坚硬,豆子撞击到桶壁之后运动越是激烈,粉碎效率就越高。

    反之,如果桶壁太柔软太容易变形,无疑整个系统的很多能量都浪费了无用的形变上去了。

    若用这个猜测,也恰好与数据相拟合。

    在统计的数据当中,铁高于陶土,高于铜皮,高于木类。

    铁皮,陶土,铜皮,正好是硬度由高到底的排列。

    李孟羲回过头来再去梳理木头种类与数据排名的种类,他并不通熟木性,他把数据念给匠人们听,“槐木,枣木,桐木,杨木,桑木……”

    匠人们听完,一致觉得这就是硬度从大到小的排列。

    真是令人大感意外。

    意外之一,没想到匠人们贡献的称量方法灵敏度那么高,就铁皮与木头硬度这么点差别所带来那么一点点的影响,竟然能测出来。

    意外之二,本是为了打豆子,却不妨找到一种巧妙的测试木头硬度和弹力的方法。一般要测试木头的硬度,得把木头精加工成同样长短和粗细的木棍,然后,用断头刀把钝到吊到某个高度,在这个高度下使钝刀自由下落,以此,可测试出结果。用断头刀来测试,得精加工出许多木头,加工难度稍大。而若是用豆子,就简单多了,只需要砍一些木板,然后把木板刨平,拿豆子自由落体下落,看到底哪种木材弹的高,弹的最高的那种,肯定硬度绝佳。

    加工一堆粗细长短乃至连裂缝连一点点弯曲都不能有的木棍,和随便刨一些不需要大小一样,不需要厚薄一样的木板,哪种简单,不言而喻。

    一项测试结束,得出,粉碎机的罩桶能用生铁就绝不用熟铁,能用硬木头就绝不用软木头。

    水,豆子,木桶,所有的简单的东西,全部测完了,剩下的,是最复杂的刀片。

    刀片有形状,数量,安装角度,排列方式之区别。

    形状一项,不管,螳螂刃不错,先用着。

    于数量一项,到底是三个刀片好,还是四个还,还是五个,还是越多越好不知。

    因,刀片数量又和刀片排列方式相关,排列方式又和安装角度相关,所以,最好还是先测试安装角度。

    之前对刀片的安装方式是,刀片朝上,如莲花一般安装,这样的安装角度,大概是四十五度。

    到测试,第一种,刀片成扇叶形状,平贴于底,角度零度。经两个时辰豆子粉碎结束,取出豆渣装筒称量,记录数值。

    第二种,刀片直接到最大角度,刀片笔直安装,如同螳螂前探的刀臂。测试结束时,记录数值。

    第三种,刀片十度。

    第四种,二十度。

    ……

    从零到九十度,设九个样本。

    结果等费劲巴拉的测试完,却发现,刀片跟砂轮那样平贴于底时,这种最简单的安装方式,效率竟然是最高的。

    李孟羲后知后觉的明悟到,原来粉碎机的刀片是平着放的啊。

    当刀片平放之后,也就没有复杂的安装角度了,剩下的变量,只剩刀片数量。

    测试中,分多种情况,刀片三枚,刀片四枚,刀片五枚,六枚,直到十枚,到十枚刀片的时候,刀片之间几乎紧挨着的,成了一个刀轮。

    经测试,刀片既不是三枚时效率最高,也不是十枚时最高,二十处于中间值的六枚刀片。

    李孟羲从数据分析,可能,三枚刀片时,刀片不够多,刀片跟豆子的接触未达充分,可刀片太多的话,刀片之间距离过近,反会相互遮挡。

    所以,六片刀刃,至少是一掌长的螳螂刀这种刀刃,以六片刀刃,接触到的豆子最多,且,不相互遮挡。

    到此,所有关于粉碎机的测试阶段性结束了。

    一场测试下来,耗时十二天,用去豆子几百斤,用去刀片五百余枚,而选出这五百余枚锋利度接近的刀片,同时,有数倍于此的刀片被废弃,为测试锋利度,连纸张都用于不知多少沓。

    由纸张这里,倒还催生出了特种纸张的需要。于测试锋利度这一项,毫无疑问,单张纸张越是单薄越是脆弱,他锋利度就测试的越是准确。这就好比,如果用结实的桑皮纸去测试锋利度,那么假设,锋利度七十的刀剑可破开三张纸,那锋利度七十一的刀剑,也才破开三张,锋利度七十五的,也才三张,知道锋利度到八十,才破开第四张。也就是说,于坚硬的桑皮纸来说,七十一锋利度到八十利锋利度这一截,差别几乎看不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