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百二十七章 欲往洛阳 (第3/3页)
如何?” 卢植动笔片刻把问题记下。 老人又问,“野地里,有节节草,这草怪啊,一节一节长,此草春生秋死,寿命有终。俺寻思,要是他寿命无终,他节节往上,岂不长到天上去了?” 好有趣的问题,卢植也忍不住思量起来。 还是节节草,老人又说了其他疑问,老人说跟旁人争竟,有的说节节草二月冒头,有说二月中冒头,可到底这草何时冒头,谁也说不清。 还是节节草,老人说跟别个争竟节节草到底是几节,有人说最长三十多节,有人说二十多节,最长多少节,谁也争竟不出个准确数目。 还是节节草,老人说出了自己最大疑问,“这节节草怪异啊,没啥别的草像节节草这样节节分明,也就竹子跟他像,竹子也是节节分明。 这倒奇了,这节节草,会是跟竹子一个娘胎里生出来的不成?” 卢植正记录的笔不由停了,卢植觉得很奇特,还真是,节节草跟竹子好像,能会是同种不成? 老人还有问题,“比如说这,有的牛他牛角掉了,还会长出来,可有的牛角掉了,他咋不会长了? 角也有根不成?” …… “猪一生一窝,牛一胎一俩,是大了生的少,小了生的多? 可狗比猪小,生的比猪少。 豁子比猪小,生的却比猪多。 这畜牲之类,生多生少,有何缘由?” …… “老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那敢问,再翻二十年,又一东西,不又回回去了? 早晚得回去,他何必背这无用之功?” …… “锄头使得勤了,不磨也亮。 可为何往那一放不管,能锈的都是锈?” “麻绳要断,从来断在中间,没有说断在两头,又是何故?” “人说旱年之后,必有蝗灾。 老儿活了六十七年,遇大旱四回,回回应验。 为何这大旱之后,必有蝗祸?” …… “庄稼按说得有土才生,可俺见过有麦子长在石头缝里,石头缝里只有脏水,拔出来,也见生根了。 怪也。” “村里挖了口新井,三五年过,井沿遍是青苔,这青苔也无人去种,可它为何就能长成一片?” …… 老人絮絮叨叨说了一堆疑问,等老人离去,卢植往纸上一看,不觉间,记了整整四十疑问。 卢植细看所记,老人问的问题都很寻常,没有一点高深,不过是庄稼啊锄头啊狗啊猪啊之类的问题,可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卢植细看一遍,发现问问难答,发现每一疑问似都深藏玄奥。 卢植思索良久,想想出哪怕任何一题的答桉,一题也思索不出。 卢植不由笑着连连摇头。 一无名耕者,问住了名满天下的大儒。 巨鹿城中,城主府,刘备在张罗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李孟羲曾跟刘备谈及一个假设,假设说有朝一日天下大乱,到天下大乱时,得挥兵扫荡天下,要扫荡天下,横阻当头的必是天下雄关坚城。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现在天下尚未大乱,各地城关入之如闲庭散步,那何不趁早早做打算,何不派人早早查清天下所有城池详细以备不时之需。 李孟羲之前早就开始收集各处城池关隘的情报,冀州一地已收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该往全天下发派人员了。 让刘备觉得棘手的不是收集城池情报这一点,而是伴随收集情报同步的细作安插事宜。 在李孟羲的计划中,李孟羲准备挑选死士往天下每一处城池无论是洛阳还是蜀中,全都早早安插好细作。 天下间有城池成千上万,这需要有成千上万可靠之人,刘备跟李孟羲的分歧就在这里,刘备觉得,若有成千上万的死士,留这些忠心耿耿之士行治地方岂不比派出去当细作更有用。 三千死忠之士,等于三千一心为公的干吏,等于治下政治清明。 刘备不完全赞同李孟羲大用细作的做法,刘备觉得,偏奇之道不敌堂堂正正,刘备经深思熟虑,决定只向那些关键的要害城池投放细作,小城就不必了。 能当死士忠心不二的人才,刘备舍不得用,刘备觉得让忠心不二的人当死士太屈才。 或许刘备才是对的。 李孟羲走后数日,刘备密挑选细作两百人,以大事相托。 两百人各被刘备授予了信物,信物是一枚小小的新铸当十钱,钱上有一个隐秘的【四】字印记。 这是第四营的身份凭证。 所谓第四营,是谍间营,不直接取谍间营的名称是为了掩人耳目。第四营名字由来是,除,亲卫,传令兵,执法军士之外,主将手中第四支亲信直率力量。 第四营编制存在于军中,但军中找不到任何第四营存在的痕迹。 就是有朝一日有敌方细作刺探到第四营的蛛丝马迹,第四营这个名目放到敌军首脑面前,敌军首脑从名字也猜不到第四营到底是干什么的。 被刘备精挑细选的两百谍间之士,个个有勇武,毕竟要当细作,有勇武,就更容易爬上高位,要是能当个守门将军,就更好了。 两百细作在夜间隐秘出发,散向四面八方,不知所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