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惊天变故(十一)  (第1/2页)
    第七场,秦军首领王离收敛起嚣张气焰,脸色凝重地派出了“钺骑”,对手是赤县第十二位好汉薛县人“薛玄钺”郭蒙。    “钺骑”的名字是尔师,“擒王杀寇”的威名响彻秦军。例如,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尔师领衔攻破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后杀死了魏王假。    尔师战功卓著,晋封官大夫。    郭蒙当初进柏寝台是打进去的,也就是说,他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是凭借出色的钺技考入了柏寝台。    秦军进攻柏寝台时,已经晋升为地圣尉的郭蒙又是依靠神出鬼没的钺技支撑到吕泽、周信、肃潇等援兵的到来,并成功突围而去。    总之,郭蒙融合太公钓鱼和飓风刀法所创立的钺法的确有过人之处。    钺是古兵器之一,为斧之由来。钺头较斧头大三分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    钺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钺的基本技法有劈、剁、刺、点、搂、抹、钩、云、片、斫、撩等。    尽管尔师威名响亮,但与郭蒙搏斗十二个回合后还是不幸落败。    用文天祥《汀州第六十五》结束这场钺战:    雷霆走业锐,斧钺下青冥。    江城今夜客,惨淡飞云汀。    “钺骑”之后满怀信心登场的秦将乃是“冠军十八骑”之列的“斧骑”,应战者“晋阳凤头斧”郭亭列“赤县十八骑”第十一位。    “斧骑”名叫川澄,王贲军中冲锋陷阵的主力成员。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川澄随王贲征战楚国,连夺阳夏等三座城池,斩杀阳夏守将田归。    川澄战功卓著,晋封公大夫。    郭亭曾联络仁人义士,赴太行山下的共城营救齐王建。当郭亭等人攻到拘押齐王建的地方时,发现这位落魄王爷已经作古啦!    从此以后,郭亭为躲避秦廷追捕,干脆隐迹太行山中,不仅与鸟兽为伍,还经常改变住宿而频繁搭建房屋,因而经常用斧子砍树。    郭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使得斧技突飞猛进,闯出了“晋阳凤头斧”的名号。    斧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代兵器之一,黄帝时即有斧钺之名。秦汉时,南中蛮人创斧法,今传板斧有三十六法也。    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展示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然而,岁月不饶人,川澄与郭亭拆解了凤凰展翅、秋风扫叶、独劈华山、老马奔槽、横江飞渡、古树盘根、野马分鬃、三花盖顶、鹞子翻身、二郎担山等十斧后,不敌郭亭的一招“雷针劈木”,铩羽而归。    用史鉴《紫阳庵》为这场斧钺之战收尾:    玉光薰天天帝怒,敕遣天丁劈雷斧。    电扫霆驱葬海中,散落南山把山补。    龙血淋漓凝紫琼,玉枝瑶草交莹英。    桂影兰香泣秋色,仙妾坐花吹玉笙。    千年老鹤噤不语,萧飒蛾眉愁神妪。    东望蓬莱一水间,黄尘霏霏正如雨。    “冠军十八骑”连败八场之后,荣辱之战的重担落在“叉骑”肩上,列“赤县十八骑”第十位的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三股叉”雍齿出面应战。    “叉骑”名称易市,对敌作战中总是勇往直前。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易市跟随王贲征战楚国,勇夺召陵等三座城池,斩杀太宰兼召陵守备林固。    易市战功卓著,晋封公大夫。    雍齿是沛县很有势力的世族豪强,与同为豪族的王陵关系很好,虽然如此身份,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雍齿居然对叉情有独钟。    事实上,这又不奇怪,因为雍齿喜欢狩猎,但又感觉用箭射猎没有意思,喜欢刺激又充满激情的叉猎方式。    这样一来,雍齿居然将叉技练得炉火纯青。    叉为古时猎兽之器,秦汉时南蛮人却以此为利器用于讨伐征战,因而叉法实创自猎户和南蛮。    惟其法初创时甚为简单,不过抡、盘、飞、掷、打击、抢接等法而已。后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