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一章 神弓之威 (第1/2页)
朕又突破了正文卷第二百八十一章神弓之威李斯随后也从咸阳宫出来,迎接尉缭。 他来到宫门处,尉缭已被内侍迎接,走进了咸阳宫。 尉缭有四十岁上下,一身黑色长袍,腰带,袍蔓等处为褐色,气势沉稳。 他的面容方正,有些蜡黄的肤色让人印象深刻,留三缕长须,颇有些仙风道骨今谁有的气质意蕴,文质彬彬,但目光幽深。 李斯与其见礼。 赵淮中还在宫中等待,两人并未多做交谈,当下便往宫内走去。 咸阳正殿两侧的偏殿,是大秦三公九卿这一级的官员,办公之处。 尉缭随同李斯前行不久,途经一间偏殿,便见殿内深处,有一男子,穿大秦官袍,伏案疾书,神情专注冷肃。 尉缭眼力非凡,善于观气。 他一眼看出那殿内男子,体内气息外显,化出了一只神兽的法相,蹲伏在其身侧。 那神兽体形大若牛犊,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额上长一角,怒目圆睁,威武无比。 “神兽解豸,此人能以气机显化解豸,定是大秦廷尉,法家圣人韩非无疑,果然好气象。” 尉缭跟着李斯继续往前走,便见大秦中枢之地,各处偏殿内气象各异,称得上良臣猛将齐聚,猛虎蛟龙层出。 就算是各处殿宇值守警戒的秦军,也都非同一般,皆有高深修行在身。 他遂又看见一座殿宇内,一个身形骨架很大,气势逼人,年约六十的官吏坐在那,亦在全神处理公务,心无旁骛。 那人身后却是显化出一卷竹简,其上字迹闪烁,洋洋洒洒,仿佛承载着诸多玄妙的至理。 尤其是其身上,竟是隐然有紫气加身。 这是宗匠之人才能有的气象。 “杂家大成的吕不韦,秦之相国。”尉缭又忖。 他脑内念头变化,不久后来到咸阳正殿,更是感觉到殿内气机雄浑,奔腾如浩海。 尉缭不免变得审慎小心起来。 入得殿中,便见殿内的紫犀龙案后,坐着一个青年,猿腰虎背,紫气加身,贵不可言。 其面容俊伟,冷漠中透着威严,一双眼睛洞彻人心。 在其注视下,连尉缭也莫名生出一丝颤栗,不敢与其对视。 其人正是大秦之主,赵淮中。 尉缭不敢再看,和李斯一起,郑重执礼。 “赐座。” 赵淮中也在打量尉缭,是二境巅峰的先天圣人,果然是一时之选。 关于尉缭,后世还有另一种说法,称其入秦后,官拜国蔚,才改名叫尉缭,其原名叫魏缭,同音不同字。 但其人有大才,是公认的,就连大名鼎鼎的韩信也是他的弟子。 相传秦军大将蒙恬对其恭敬有加,愿为其牵马,被后人津津乐道。 白起,尉缭,王翦,在后世都曾入选华夏千年所出良臣名将之列,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半神级别的人物。 尉缭的诸多观念,既符合大秦这个时代的国情,也和后世高度重合,经得起历史的验证。 比如说他首先提出了以经济为基础的战争观。 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耕织,“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 国有储备,才能打胜仗。 即使万乘之国,也要实行农、战结合的方针,方能百战不殆。 赵淮中掌王权后,施政治国的方针,和尉缭的主张彼此呼应。 历史上,始皇对尉缭非常礼遇,赐尉缭日常穿戴和自己一样,也就是他做衣服的时候,会给尉缭也做一身,材质相同。 尉缭见他,甚至不用行君臣之礼。 可见始皇对尉缭的看重。 两人间的关系非常有意思。 尉缭后来不愿意在大秦干了,想翘班。 原因是他认为始皇胸有山川之险,怕在始皇身边呆久了,被整死。 很多兵道大家都善于观势,通晓面相。 尉缭亦如此,他此刻见到赵淮中,眼前的大秦之主天庭饱满,鼻梁挺拔,坐如劲松,其目光凌厉,照彻人心。更有真龙之气加身,蕴含吞天之相。 赵淮中的气息之厚重,与天地相合,深不可测。 尉缭不由心折,施礼后老老实实的跟着李斯来到一旁的矮席入座。 赵淮中对其颇多考较之意,当即与尉缭展开攀谈,直白询问其治国治军之策。 尉缭主动入秦,早有准备,侃侃而谈。 他认为目前秦棘手的问题在于,既要避免剩下几国不再“合纵”,又要避免被妖族所乱。 如何能做到让秦以千钧之势,迅速制服六国,统一天下,避免过多纠缠,以免消耗国力是关键。 这种看法,和赵淮中高度一致。 尉缭又提出离间之策等具体方法,来遏制六国和妖族,可帮助大秦更快评定六国。 他还提出,当前秦国的另一个严峻问题,就是战将如云,猛将成群。 但真正谙熟军事理论的军事大家很少,靠谁去指挥这些只善拼杀的将领?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整体的进攻计划? 这些事,不该让一国之君亲力亲为。 这人拿自己当诸葛亮,摆明了想来我大秦当太尉…赵淮中有些好笑的想。 他掌权后,高度君主集权,国蔚,也就是太尉一职,长期处于空缺状态。 当然了,也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 历史上,但凡高度集权的君主,太尉这种职务都是被无限削弱的,没有哪个君主会放心把军事大权交出去。 总体来说,赵淮中对尉缭相当满意。 不独是其才学见识,单单是他双料先天圣人的强大力量,就不容错过。 在赵淮中的眼里,能看穿尉缭体内,以气机演化出两部简书,一为兵策,一为纵横术。 两门修行之术,都达到圣人二境巅峰,随时可能破入三境圣人层次,着实让人惊艳。 交谈后才知,尉缭这些年是在周游天下,足迹不限于中土,海外,极北,塞外胡地都曾踏足游历。 他归来才发现中土变迁,大秦已有了气吞天下的迹象。 此君也是稳重,在暗中默默观察了许久,直到秦军灭了魏地,才真正前来投效献策,想入秦为官,自诩国士,心有宏愿,是为了整个人族兴衰才入秦。 不过赵淮中并未像尉缭希望的那样,上手就对其重用,大用。 想坐什么位置,要拿出真才实学,而不是单纯靠纸上谈兵。 赵淮中安排其在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手下,任大夫一职。 大夫,为专门的谏议官,参与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