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四章 郑和回归 (第5/5页)
了三年,并不是这三千字写了三年,而是总结海上的经验和所得。 他在大海上航行三年有余,编撰了这份平洋策,上边详细阐明了海洋对于大明的重要,甚至破天荒的说,南海口必须掌控在中央朝廷的手中。 “不愧是你,郑和!” 方世玉望着郑和,这份平洋策,确实写到了他心坎里,对于大明航海已知的众多岛屿,以及海上能带来的财富和危险隐患。 他都非常清晰的阐明,并且有着一定的解决办法。 甚至关于如何建造更大的船只,郑和都有自己的见解,大明的海船虽多,虽大,但未必不可以更多,更大。 若不是郑和是个太监,方世玉还真的忍不住要和他多说一些,奈何,奈何。 郑和躬身道:“殿下能接纳平洋策,已是奴婢之幸甚岂敢奢望其他!” “嗯,,说说,你是经历了什么,才积累了这番见解?” 方世玉反倒是对郑和的早年经历很是好奇,一个太监,正常来说他是不可能知道这么多,还写什么平洋策。 郑和道:“奴婢祖籍云南,非汉民,当年颖国公傅友德领军平云南之战,奴婢被抓做俘虏,阉割后被送到燕王府伺候燕王!” 方世玉只是微微一笑,开口道:“从今天开始,你去海军,我给你三百艘战船,用你的方法,进行cao练,演练。” “来年五月份会有一场阅兵行动,到时候你所统帅的海军若是能脱颖而出,我允你任职海军总兵,从三品武职!” 方世玉将平洋策放在一边,有了郑和,那大明的海军还能变得更强,这段时间,方世玉一直在寻找,究竟让谁下海继续进行官方贸易。 蓝玉已经不适合了,而且方世玉也没什么借口让蓝玉下海,至于其他人,方世玉并非不信任他们的忠诚,只是不信任他们的海上能力罢了。 让他们领军打仗,兵团冲锋,他们都是一把好手,但海军的人才培养,一直都是七军都督府的严重问题。 郑和躬身领命道:“谢殿下天恩浩荡!!奴婢定不辱命!” 让郑和离开后,方世玉坐在院子里,卫宏才跟着离去,关上了坤宁宫的大门,翻看着平洋策,方世玉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他去远洋贸易,也是不错的事情!” 正当这时,方楠和宝庆郡主跑了出来,拉着方文墐道:“走,去骑马去!” “好啊,好啊!”方文墐拍着双手,连连叫好。 朱紫怡走了出来道:“这三个野孩子啊,真的是太野了。” “孩子嘛,喜欢玩很正常,我小时候,可比他们作死多了!你最近有没有收到你jiejie的消息?” 方世玉对朱紫怡询问道 整个大明,最让方世玉牵挂不下的,就是江宁县的临安公主,总觉得自己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有点对不起老朱头了。 只是锦衣卫都是男人,用起来很不方便,总不能让一群大男人去监视探知临安公主的事情吧。 朱紫怡摇了摇头道:“我姐的事情倒是没有,不过最近得到消息,我侄子可是做了一件大事!” “朱允熥?他干什么?”方世玉面色平静,朱允熥能做什么,他虽然还在南京,但整个南京已经被方世玉给肢解了。除了府尹和守备军外,权力悉数挪移到了北方。 朱紫怡叹息道:“他扮成女子,去女子学院入学,被人抓了出来!” “还有这种事?”方世玉目光一凝,好家伙,这特么的女装大佬啊! 只是,朱允熥遗传着老朱家的基因,微胖的饼子脸,女装大佬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后来听说,他和追爱,堂堂吴王,天天在女子学院外边转悠,应天府尹是坐卧不安,要不你还是下封旨意,给他许婚吧!” 朱紫怡可没少得到朱允熥送来的信,每一封信的中心只有个,就是搞定方世玉,让方世玉同意赐婚,降一道圣旨。 甚至朱紫怡为了这事,险些下了懿旨要盖凤印赐婚。 方世玉秉持着,能娶到媳妇就娶,娶不到国家不管的理念,好不容易打消了朱紫怡赐婚的念头。 而现在,朱允熥似乎成了死脑筋,盯准了不撒手。 “这孩子也是个崛脾气,随他折腾去吧,等朝廷赐婚是不可能了!”方世玉摇了摇头,他当初就没同意朱允熥赐婚,现在更不能同意了。 “我就是怕,到时候事情闹大了,反而不好收拾。”朱紫怡心中担忧道。 对于朱允熥的事情,方世玉早有安排,见朱紫怡如此,开口道:“太始七年左右,冯诚应该可以带着高炽返回中原,到时候就让允熥,允熙,去海外就藩去!” 冯诚自蓝玉返还便直接领了四百余艘战船,开始了他漫长的航海之旅,按照方世玉给的海图,他一路上要按照蓝玉所行的航海路线。 从好望角,进入大西海,抵达东胜神洲东部海岸,在顺着沿岸一路南下,向西航行,抵达东胜神洲的西海岸,自东瀛返还。 外东海对于大明而言,还是相对危险的。 而冯诚这一次的航程,也不知要多久才能顺利结束,以公布浑天说的正确性。 朱紫怡点了点头道:“你怎么说怎么是了!” 漫不经心的看着方文墐和方楠,宝庆郡主,在一起玩耍,方世玉道:“庆慎最近都在忙什么?怎么也见不到她?” “她啊,忙着帮你整理稿子呐,罗贯中死后,惠民书局的事情,都交在了礼部打理,你不是说,任何出版有关太祖皇帝的书籍,都要通过礼部的嘛?” “现在民间流传的话本无数,这惠民书局,也不知道是惠民,还是为了赚钱。”朱紫怡心中苦涩,原本这惠民书局,是应该归在皇庄的。 但最终在惠民书局的修缮时,因为钱是朝廷出的,天下书籍也是朝廷负责刊印的,最终这惠民书局,也就成为了朝廷,国家的产业。 “这几年话本卖的特别好,确实是让他们赚了不少钱,但惠民书局赚的钱,都有公账,还要重新花在百姓的教育事业上。” “你就甭cao心了!” 方世玉语气平缓,当此时节,艺术渲染的关于朱元璋的话本,可谓是风靡一时,其中以布衣天子一书为最。 这个作者没有名讳,只是署名清净道人,将朱元璋的幼年经历至朱元璋同陈友谅大战时所发生的事情。 尤其是九江大战,鄱阳湖决战,书墨的绘声绘色,就好似他亲自经历了一般。 惠民书局卖出去书,是要给编撰者五分之一的销售额稿费的,但这个清静散人,根本找不到他。 民间有传言,这个清静散人,就是当年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人云亦云,也没有个结果。 因为朝廷的激励引导,话本,琼瑶,在大明境内的各大街道小巷,随处可见。 可谓是文风昌盛。 唐有诗歌,宋有辞赋,大明也有自己的文化发展产业方向。在总结前人智慧上,更是走的更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