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_第二百四十五章 进攻东察哈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五章 进攻东察哈台 (第3/5页)

被他们占领了。

    而现在,大明要的不是耕种区域,要的是战略要冲,有了东察哈台,大明在对后世的中亚地区,就可以形成进可攻,退可守,掌握绝对的战争主动权。

    但在这个时候,南京城,武府。

    “小姐,他又来了。”小蝶站在阁楼的窗户前,看着胡同里的朱允熥,幽声道。

    武凝雨道:“让他走吧,再这样下去,成什么样子,而且我也跟他说了,终生不嫁。”

    小蝶连忙开口劝阻道:“小姐,您不能意气用事啊,我倒是看这个吴王殿下,很痴情呢,听说赵王朱允熙,汉王朱允熞,都已经娶了正妃。”

    只有这个吴王殿下,追求小姐都快五年了,朝廷的第个五年计划都要过去了。

    “还有啊,小姐,您要是真的不嫁,老爷会同意嘛,最近我可听人说,老爷一直在外边给您找婆家呢。”

    武凝雨趴在桌子上,心情烦闷道:“他找就让他嫁,反正我不嫁。”

    “小姐,你为什么不嫁啊?你要是嫁给吴王殿下,做了吴王妃,以后的生活,肯定是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而且民间都传言说,朱家的皇帝怕媳妇,太祖高皇帝便是,还有人说,亲眼看见汉王妃和汉王打仗,把汉王的头发都拽下来一撮。”

    小蝶也不知从哪里听得这么多市井传言,真假虽然难辨,但胜在,老百姓吃饱了,喝足了,闲着没事,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议论天家的私生活。

    对于朱元璋和方世玉惧内的事情,可谓是传的风风火火,好似他们亲眼所见那般。

    而是否惧内,也只有当事人能发言,但方世玉却懒得在这种事情上和老百姓去争执什么,既没必要,还掉价,最重要的是,老百姓都是喜欢学习的。

    皇帝就是最好的榜样。

    男人嘛,没必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女人一般计较,大是大非面前,女人也很少会和男人争夺权力。

    甚至可以说,方世玉在朱家皇帝惧内的事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此也算微不可查,潜移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武凝雨捂着耳朵道:“我要是嫁过去了,学业荒废了不说,我这一辈子都不能研究医术了。”

    说着,武凝雨起身,掀开窗户看着朱允熥道:“你没事总来我家做什么?”

    朱允熥被问的一愣愣的,这个堂堂吴王殿下,竟然在面对儿女之事的时候,充分表现了老朱家的传统理念。

    正当他要说话时,武凝雨直接关了窗户,小蝶道:“小姐是要潜心专研医术,才不嫁人的?”

    “你就甭管了,出去,让他走,最好以后别来了。门不当户不对的。”武凝雨让小蝶出去回绝朱允熥。

    那知小蝶笑了笑道:“小姐,这天下哪还有人能和天家门当户对的。

    快去!”武凝雨拿着抱枕摔在了小蝶的身上。

    出了武府,小蝶同朱允熥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但自那以后,朱允熥确实没来过武府,不过每天都会有陌生人,给武府送来各种各样的名贵药材。

    甚至连学院要用尸体做实验,苦于找不到标本的时候,都有人慕名送去,要知道,在大明这片土地上,死者尸骨不全,可是大忌。

    但就是有人,有能力给送去,至于他用的什么办法,如何得到的这些尸体,便不得而知了。

    太始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大明朝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收官仪式,自洪武二十八年开始实施弊政革新。

    针对大明境内发展建设,做出指导性的规划方针。

    奉天殿。

    原本用于举办宴会的大殿,被方世玉更为朝会的地方,北方终究太冷了,而这次大朝会,又定在了年底进行。

    北方终究太冷了,而这次大朝会,又定在了年底进行。

    层层雪花覆盖在皇宫的红砖瓦砾上,奉天殿外,无数的小太监,全年无休的进行着铲雪作业。

    大殿内,燃烧着三十个火盆,两旁耸立着四十余名大汉将军,文武百官居中,奉天殿大门紧闭。

    方世玉披着大袄,从后殿走了进来,卫宏才扯着嗓子喊道:“殿下临,百官拜!”

    “微臣恭问金安!”

    文官以吏部尚书张为首,下列,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六部尚书齐至,尚书之后,便是文华殿学士,以内阁首辅杨寓为首,次辅景清,解缙,至于其他八名辅臣大学士。

    只有批语权,实际权力低得可怜,也无权参与到年终总结大会中。

    依照眼前的排序,文官还是以六部尚书为首,六部又以吏部,兵部权力最广,而内阁虽在品秩上弱了六部尚书,但他们却有权力协调六部。

    甚至可以驳回六部的公文政策。

    当然,这也是方世玉为了防范内阁权大的举措,若是内阁权重,新君无法控制,便可以越过内阁,直接通过六部施政,甚至废除内阁辅臣。

    吏部尚书的权力也是极大,掌管全国官员升迁调遣任免,类似于后世的人事部,组织部。

    吏部尚书若是吹胡子,也可以盖过内阁的权力。

    至于武将一方,则是以勋贵为主。

    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梁国公蓝玉,及魏国公邓铭,其后一众侯爵,勋贵的人数明显要超过了文官。

    “安!”方世玉将大袄铺在膝盖上,在他的脚下,便有一个无烟的木炭盆,搓了搓手,见众臣起身,方世玉道。北方的天是越来越冷了

    “别耽误时间,有什么赶紧说。”

    奉天殿本就极少使用,方世玉常年蜗居后宫,处理政务,也大多在文华殿决事,军事在武英殿,这种大朝会,只有每年年底才会举行一次。

    吏部尚书上前一步道:“吏部统计,全国郡县一千零五十三县,除云南,乌斯藏都司,剩郡县九百八十三县。”

    “五年计划中,经济发展,已有三百县达到一等县的标准,其中有一百二十一县,以远超一等县标准,甚至可直追中等府的税额。”

    “另有四百县达到中等县城标准,设施齐全,经济发展迅速,各地县官均已按朝廷指标,严格督促完成。”

    “余下近三百县,尚处于下等县,甚至其中有一百二十五县,未达到下等县的标准。”

    张躬身作揖,率先开口道。

    按照惯例,七军都督府这边,不打仗的话,是没什么要总结的,为了节省时间,能不在朝会上说的,就回去再说。

    而文官治理内政,统筹整个大明的经济发展,民生发展,自然要汇报的事情就多了些扎。

    方世玉搓着手道:“这其中一百二十一县超过了中等府的两万万贯宝钞,都聚集在江南地区吧。”

    “江南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朝廷政策扶持,发展的自然是快些,但朝廷也应该转转性了,不能只盯着江南发展。”

    “西平侯在云南搞的就很好,营建制造局,采铜挖矿,云南的发展,都是有目共睹的,西平侯能发展好云南,为什么朝廷连北方都发展不好?”

    “难道是北方的道路阻塞,比云南还难吗?”方世玉目光坚毅,在来之前,他早就得到各项数据的汇总了。

    百二十一县,八十九县在江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