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0三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十二)  (第1/2页)
    北宋政府以高薪厚禄闻名于史,范仲淹身为朝廷重臣,为何却“贫终其身”,死后连一身入殓的新衣服都没有?他的俸禄,都到哪里去了呢?    同朝为官的富弼在《范文正公墓志铭》中说:“(范仲淹)在杭,尽以余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疏属。”原来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家财买了苏州千亩土地,捐作范氏族人的义庄,并要求自己的子弟不能从义庄获得任何收入或好处。开创义庄慈善事业,范仲淹是历史第一人。他似乎很早就下了财产不留给儿子的决心。在《告诸子及弟侄》中,他深情地写道: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又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敬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    按照范仲淹的意思,他得了高官厚禄,本意是要孝顺母亲的,但母亲只跟他过过苦日子,来不及看到儿子的成功就逝世了。所以他最遗憾的事,是如今富贵的日子却由儿子们来享受。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照他的观点年轻人就应该奋斗,就应该吃苦,不应堕入安乐窝。他最终还是以身作则,以俭约约束家人。而他的家产则找到了另外的用处——设立范氏义庄,抚恤家族中贫寒的同胞。他教育子弟,范氏子孙不分亲疏,以祖宗为宗脉、以家庙为中心收合族人,“置上田十顷于里中,以岁给宗族,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他将购置的千亩良田称为“义田”,以义田创办义庄,亲自制定《初定义庄规矩》,确定收益的分配。他还在苏州灵芝坊祖宅建立义宅,供族人聚居。与此同时,举办义学,培养族人子弟,使得范氏家族在此后的近千年间人才辈出,长盛不衰。史学界有“唐宋之变”的说法,宋代和唐代的社会基础截然不同,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贵族的衰落,以前那种延续数百年的贵族家族不见了,代之以平民家族崛起,像范仲淹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逆袭者越来越多。但阶层的上升与下沉通道是一体的,“富不过三代”亦成为家族的共同焦虑。正如北宋理学家张载所说:“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造宅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如此则家且不能保,又岂能保国家?”    范仲淹设立义庄和义学,很明显是为了解决家族的长远传续问题。事实上,范仲淹的设想达成了。范氏义庄历经朝代更替、战争冲击、人员离乱,每当关键时刻总有范氏后人站出来维持经营,前后约900年而未衰亡。不仅如此,范仲淹创设的义庄模式还深刻影响了各地官员和仁人志士,他们纷纷效仿,带领中国传统的慈善事业走向一个高峰。    据统计,到清朝末年,仅苏州地区就有将近200个义庄。功名富贵都是速朽的,往往及身而止,但品格可以塑造家风,传之久远。范仲淹是一个圣人,他具有强大的道德实践力和感召力,范氏义庄历900年长盛不衰,与这个创始人的伟大是分不开的。范仲淹通过个人以身作则,以及《六十一字族规》《家训百字铭》等家训族规,砥砺家族风气,使得范氏家族以清廉奋进的家风闻名于世。    他的《家训百字铭》文字浅白,子弟一读就懂,但要做好其中的每一条却需要环境的熏陶与从小的教养。正是这些传世文字,造就了一个值得历史尊崇的家族: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范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