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一十五章 精兵简政 迫在眉睫(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一十五章 精兵简政 迫在眉睫(二) (第2/2页)

方面都会造成社会的失衡和失灵。

    第六条曰厚农桑。厚农桑就是重视农业生产。唯德善政,政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农桑。范仲淹认为当下对农桑重视不够,造成粟帛常贵、贫弱之民交不起赋税,所以府库日虚。他建议筑堤开渠、兴修水利、并将农业生产列入官员绩效当中,兴农富民强固国本。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个农业社会,农业问题一直是国家稳定的头等大事。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国家的收入不再依靠农业的产出,但是三农问题仍是国家重视的最最主要方面。每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大宋王朝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工商业的税收,但是农业问题仍是国家稳定的第一因素。绝大部分的人口是农村人口,农业,农民,农村的稳定仍是大宋统治者首先要解决的第一要务。

    第七条日修武备。这条是关于军队建设的。针对募兵制一入军营终身为兵的现状。范仲淹建议招募亦农亦战的新兵。农忙时这些新兵务农。农闲时训练。他们既可以补充正规军的不足,还可以减少财政开支。新兵制度可以先在京师周边实施,取得成效后再向全国推广。募兵制是建立国家武装力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当时的北宋政权已经出现大量的冗兵现象,所以对兵制的改革也是当时的一个重大课题。当然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不变,大宋要想强兵兴武的愿望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

    第八条曰减徭役。由于五代连年战争、人口下降幅度很大。宋初人口大约只有唐朝全盛时期的46%,仁宗时人口数仍然比唐朝少很多。设置的州、县却一点也没有减少。这样每户需要负担的赋税劳役就大幅增加。范仲淹建议合并州县,将部分县降为镇,合并署衙,裁减公务人员。这样既减轻了徭役,又可以增加每州的农民数量,有利于相关事务的统筹安排。

    第九条曰覃恩信。覃,延伸、推广的意思。覃恩信就是把皇帝的恩泽和惠政推广到民众当中。范仲淹建议,今后皇帝颁布赦令,要精选臣僚前往诸路安抚,访百姓疾苦、察赦令执行是否到位。也就是政府的政令传达要通畅,不能产生上下隔离的情况。好好的政策从上传达下来后,到了地方完全变了样。直到今天,很多事情还是这样,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到了基层,完全走了样。如何确保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至今还是社会管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第十条曰重命令。就是严肃法纪,做到政令畅通。法度示信于民,不能朝令夕改。朝廷颁布法令时,应广泛讨论,避免仓促疏漏。应尽量避免那些不能长久实施的法令,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这样朝廷的法令才能保持严肃性。

    范仲淹这十条,一至五条针对“冗官”,第七条针对“冗兵”,第

    六、八条针对“冗费”、第九、十条是保障措施。从“范十条”可以看出他治理的重点在官吏。在所有的弊政当中,人的要素都是第一位的。在人的要素中,握有权力的官吏更是决定性的。得人便治,失人则乱,是人治社会千古不易之道理。

    范仲淹这十条,革新的思路和目标都很明确。但是客观来说吏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从古到今都是失败的经验,很少有成功的案例。论资排辈、人浮于事、贤愚难辨的弊端很难清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绩这玩意儿没有刚性的考核标准。范仲淹提出的种种措施也只是强调注重官员品行和政绩,至于怎样考核他也只是“心中有杆秤”,但无法量化成一种尺度。直到今天对官员的考核依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唯经济论在一切以发展为重的时期可以实施,但显然并不科学合理。每一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都以经济指标为考核依据显然对某些官员并不公平。以人民满意为考核的依据,显然又是十分虚无的,人民满意的标准如何确定,所以官员的考核真的非常困难。当然时代在进步,人们总能在前人的教训中找到更为合理的依据和方法来进行相应的考核。

    改革维新是许多忧国忧民的官员的信念,他们私下互通有无,达成默契。范仲淹十条,虽出自其一人之手,但实际上反映了革新派的共同诉求。“范十条”成为大宋庆历革新的总规划图,天章阁答对成为新政的序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