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一十七章 庆历新政(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一十七章 庆历新政(一) (第2/2页)

谁合格,谁不合格,谁能用、谁不能用、按察使说了算。但按察使也是朝中一员,能够服众吗不能!因此按察官吏这一做法,受到各地猛烈反击。比如李绚原为三司度支判官,比三司使低了两个等级。朝廷任命他为京西路转运按察使。京西路辖一府十六州二军、李绚按察后认为:知河南府范雍、知许州王举正、知陈州任中师、知河阳任布这几个人不合格。

    范雍就是在延州导致三川口之败的老范,虽然吃过败仗,仕途留下污点,但曾任三司使。王举正的岳父是庸碌宰相陈尧佐,他本人担任过参知政事。任中师、任布都曾为枢密副使。这些人都是二府旧人,老一辈的人中龙凤,因各种原因遭到贬黜,别说李绚就是宰相章得象、晏殊对他们也得礼让三分。这些人自然不服联合起来对抗李绚按察,朝廷无法得罪这么多功勋旧臣。只好将李绚调回京师按察河南府的事不了了之。李绚回来后,又向河南府派两个按察使:陈泊和张昇。这俩人吸取李绚的教训,干脆来个不作为,回京后作出的结论是河南府官员都很称职,没有平庸无能之人,更没有违法乱纪之辈。这样的结论让朝廷哭笑不得。择长官这一改革措施在一些地区形同空文。

    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并收回公田。朝廷重新公布了各级官员职田的数量,没有配给的配给上,不足的补齐,原先贫瘠的职田调剂成上好的农田。这一条受到大多数官员的欢迎,因为他们是革新的受益者。但配给、调剂的公田从哪里来荒田有限,只能从民众手中巧取豪夺。对于官吏来说,均公田确实得到了公平,对于国家和老百姓来说,这个法令的实施丝毫没有受益。余靖最为反对这一条,上疏说:“民患未去,官吏何安”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官吏们就那么心安理得吗但作为“庆历新政”的一部分,余靖反对自然无效。这一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百姓与政府的茅盾,实不可取。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范仲淹建议朝廷降颁布诏令,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路转运使及其所管辖的乡县真正重农桑,奖农桑,使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

    减徭役。宋代的赋税与力役基本上沿袭了唐末及五代的制度,宋初虽作了一些调整,但赋税残酷、力役烦苛,赋税、徭役迫使贫苦农民纷纷破产,也激起农民起义反抗。对此,范仲淹主张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节用、节俭,裁减统治者的奢侈耗费,做到均赋税,宽徭役,减轻人民负担。朝廷把河南府颖阳、寿安、偃师、缑氏、河清五县改为镇,实现合并行政区划、减轻百姓负担的目的。有意思的是“范十条”中以河南府为例,实施的时候,只对河南府动手术。其他州府一级一切如级。朝廷当时的考虑大概是先以河南府为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全国。但最有利于人民的改革内容因为时间过短,根本没有很好的实施cao作。

    修武备(整治军备)。范仲淹主张恢复府兵制,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此项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针对朝廷过去颁布的法令“烦而无信“的弊病,范仲淹提出朝廷今后颁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删去繁冗“,审定成熟后再颁行天下,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否则要受到惩处。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宋代皇帝三年一郊祀,照例大赦天下、免除百姓多年积欠的赋税,但多未彻底施行。范仲淹要求取信于民,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除此之外,必须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就不会发生阻隔皇恩的现象。新政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实在无法顺利实施下去。大才子苏舜钦,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苏舜钦是范仲淹的忠实追随者,每当有人非议新政,苏舜钦都要与他们争辩个面红耳赤。但时间一长,苏舜钦发现自己错了,非议的人说的基本都是事实。他上书范仲淹指出新政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干得少,收效甚微。他认为是新政本身出了问题、磨勘制度、恢复职田等措施,都不是当下的急务。

    崇政殿说书赵师民,也看到了新政推行不力、上书一口气提出十五条建议。但这十五条与“范十条”并没有太大异同。革新派都发现新政病了,但病在哪里,怎么医治,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其实人治社会的官场。永远无法根除机构腕肿、效率低下、良莠不齐、论资排辈、因循苟且、人浮于事这些弊端,只有烂与更烂的区别。因为人治社会最终是人说了算,最多是哪个人说了话的问题,但是人是最变化无常的,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是英明正确的,不可能一生不会犯错误,所以只要是人治哪里有公平可言是个人都会存在存在懒惰、贪婪、趋利的本性,有几人能自觉地成为殉道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