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三十七章 山雨欲来(一) (第1/2页)
仁宗时期,宋祁就提出了国家面临严重的三冗,三费问题,再不改变就会来得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于是范仲淹在仁宗的支持下实施庆历新政,历时一年多时间就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大宋王朝面临的严重问题却一点没有减少,至神宗亲政几乎到了要亡国的地步。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在位仅仅五年就病逝了,年仅20岁的颖王赵顼即位,赵顼是宋英宗长子,史称宋神宗。英宗在位期间身体一直不好,而且本人也没有多少开拓精神,所以对外努力保持与辽国和西夏的和平共处,对外主要争论的事件是确认自己父亲的名份。也是英宗的努力争取之下,所以神宗继位没有产生大的风波。宋神宗是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大宋的第五任皇帝。 年仅二十岁的新皇登基当然是踌躇满志想干翻大事,也好让自己青史留名。然而摆在宋神宗面前的这个国家,当了皇帝了解了帝国的真实情况后却让他心惊胆战,夜不能寝了。因为此时的大宋帝国在外人看来是繁花似锦,无比繁荣,人民生活十分幸福。但其内部实际上早已矛盾从生、官员贪污腐败,边疆战事不断,出了京城人民的生活也是困难重重,大宋帝国犹如一幢高高竖立的危楼,只要轻轻一推,就能倾倒在地。 这个说法绝非危言耸听。仁宗时期就因为国内的重重危机而进行过一次变法,但是种种原因导致庆历新政半途而废,昔日的“三冗”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最终新的“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即将成为压倒帝国的三座大山了。 这个“三冗”问题就是困扰大宋的冗官、冗兵、冗费几乎从大宋立国开始就存在,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实是让大宋很难再背负。史料记载宋朝的官员数量之多,堪称历史之最。宋神宗初期,光登记在册的官员,就有2.5万人之多。各种编外的“临时工”,更是不计其数。 大宋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官员,一部分是宋朝“恩荫制度”胡乱册封的结果,另一部分则是宋朝科举制度盲目扩招的结果。但最大的原因则是从宋朝建国开始,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一套神奇的制度导致帝国必须使用很多的官员。这套制度就是宋朝神奇的“官、职、差遣”三相分离的制度。那么这是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呢又为什么神奇无比呢 因为在这套神奇的制度中,上到宰相,下到乡县看门的老头,大家全都“名不正言不顺”,都不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的职务。同时虽然不担任这个官职,大家却干着这个官职的活,还拿着这个官职应有的“工资和奖金”,实在是复杂无比。 其实只要明白了赵匡胤创造的这套“官、职、差遣”制度的运营方式,就能真正明白这位皇帝的良苦用心。 大宋时期所谓的“官”,就是“官职”,用来确定官员的等级、俸禄的高低以及待遇的薄厚等。但是这个官却有名无权,一点儿权力也没有。比如朝廷任命你为外交部部长了。从此你得到外交部部长这个官职,也拥有外交部部长这个头衔,但是你不能干外交部部长的工作,也没有外交部部长的权力。这个“官”,就是一个虚衔。除了每月领工资,这个“官”一点儿权力都没有,所以也称“寄禄官”。 那么,怎么获得权力呢这就得靠“职”来解决。所谓的“职”,就是“职务”,代表着你要干什么活以及行使什么样的权力等。但是这个官却“有权无名”。比如朝廷让你干外交部部长的工作了,你就能够履行外交部部长的职务,也拥有外交部部长的权力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外交部部长了。因为你没有外交部部长的头衔,因此拿不了外交部部长的工资,也没有外交部部长的待遇。你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工作量增加了,其他什么好处也没有! 可见这个“职”虽然有权力,但基本上就是一个“荣誉虚职”。大宋的官员得到了这个“职”后就会常常发出“名不正言不顺”的唏嘘感叹。那么怎么让权力和头衔挂等号呢这就得去问“差遣”了。 所谓“差遣”,就是皇帝临时派你去干一件事情或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而特意派遣的工作。比如皇帝任命你为财政部部长并派你去搞真正的财政工作,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你有了皇帝的“差遣”了,才能让“官”和“职”挂等号,才真正拥有了权力和责任,变成一个“真正”的财政部部长。这种差遗的官员,也叫“职事官” 当然即使得到了权力和头衔,变成了一个有权有势的官员,也别高兴的太早,因为宋太祖在这里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