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六十一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三)  (第2/2页)
么样的人才,就可以开什么科考试。    当然有利就有弊,这种考试的赞端也同样明显,那就是太难考了!皇帝亲自监考,自然要精益求精,务必得到最满意的人才。因此这种考试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有史学家做过统计,在两宋三百余年里,其开科举108榜,录取了42457名进士,但考中制举者,不过40多人而已。虽然制科考试的录取录低得惊人,但是一旦录取它的回报也同样高得惊人。毕竟这是皇帝亲自举行的考试,中举者就直接变成“天子门生”。从此以后有皇帝这棵大树罩着,肯定能以火箭的速度上升了。    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努力备考的苏轼兄弟,在参加考试时却惊讶地发现他们参加的这次制科考试,堪称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少的一次,根本就没有人与他们竞争。这么多的考生面对这样的机会,人都到哪里去了本来想参加的考生都被他们吓跑了!原来在考试前,韩琦看见那么多“不自量力”的人来报名参加考试,就幸灾乐祸地对众人道;“二苏都准备参加这个考试,你们也敢跟他们同场竞技”    大家一听大名鼎鼎的苏轼兄弟要参加考试,那还考个啥呀!苏轼的文章名满天下,就连文坛领袖欧阳修都对此人极力推荐,我们跟他竞争,不是自取其辱吗于是绝大部分的考生都没这个胆量参加制举考试了,除了两个不怕死的或者说还想撞撞大运的人,基本就没有人参加这次制举考试了。对比以前动不动就上百人参加,这次只有四个人参考,二苏的“威力”在当时的学子心中是可想而知了。    名满天下到了这个地步加上皇帝喜爱、宰相重视,二苏的中举也在情理之中了。然而当时没有人想到,在这次考试中,大苏即苏轼轻松中举,小苏即苏辙却惊险连连,不仅差点没有中举,还几乎引来一场杀身之祸。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次制举的考试题目叫《贤能方正能直言极谏》。大意是说大臣要实话实说,给皇帝直言进谏。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苏辙真是实在,竟然真的实话实说了。苏辙是这样写的--    我来京城后,听路人说,宫内美女佳丽无数,皇帝整天在后宫饮酒作乐、纸醉金迷、腐败奢靡。皇帝既不关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讨论治国大计,怠于政事、滥用职权、横征暴敛……可想而知,看见这篇文章,负责审稿的官员立刻傻了。苏辙这么写不是在诽谤当今圣上吗于是他们联名上奏,要求对这个犯上乱言的苏辙治罪!眼着苏辙就要遭遇一场灭顶之灾了。好在就在这个时候,他命中注定贵人出现了。这个贵人就是司马光    当时司马光告诉群臣:“本次考试的题目,不就是让考生直言进谏实话实说吗苏辙这么说有错吗虽然苏辙在道听途说下,诽谤了当今圣上,若皇带以这么一点小瑕疵为由,真的治了苏辙的罪,恐怕以后天下人都不敢说话了。“    最终在司马光的据理力争下、苏辙有惊无险最终是涉险过关。当然没有司马光的进言,宋仁宗也会录取苏辙,也不可能由此而真正的治苏辙的罪。有了司马光的进言,仁宗更加不会治他的罪了。毕竟人家可号称“仁宗”,而且这位仁宗也非常喜欢苏轼二兄弟,应该不会为了这么一点“小事”,把他们拒之门外。这次制举考试后,宋仁宗大笔一挥,给了苏轼一个非常好的成绩--第三等,    制举考试分为五等,第三等虽然位居中央,看似不高。但大家要知道,在宋朝的制举考试中,第一等、第二等都是虚设,根本没有录取过一个人,录取的最高等级,就是第三等。苏轼以第三等的成绩被录用,已经是事实上的最高等级了。相比哥哥的等级苏辙虽然也被录取了,但为了平息众怒,朝廷仅给了他一个第四等。当然第四等成绩也不错了成功通过了制料考试,苏轼兄弟成了朝廷重点培养的干部用当时的人们最简洁的记录就是,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被授商州推官。父亲苏洵授秘书省试校书郞。老父亲苏洵虽没有功名,也算是实现了父以子贵,也获得了朝庭授予的一个官职。    为此,苏轼这个年轻人在1061年的十一月,带着妻子王弗及刚出生没有多少时间的儿子苏迈上任去了。经过地方任职的四年打磨,苏轼回到了开封。并被任命为馆阁直史官。苏轼进入馆阁后,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时刻准备朝庭的召唤,准备建功立业,报效朝庭。但是没有等来建功立业的机会,却迎来了二个亲人的去世。    苏轼没有想到的是,朝廷的召唤没有到,两个巨大的噩耗,却不请自来了。第一个噩耗就是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先他而去了。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苏轼的夫人王弗病逝,享年27岁。苏轼的这位夫人,是他参加一个比赛得来的“奖励”,二人的结合也是一段传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