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六十四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六) (第2/2页)
派到湖州就是埋没了人才!如此还不是安自尊大 何为大放厥词 谢表中苏轼说:“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随。“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就是说自己的个性很顽固鄙陋,名气和政绩也很小,没什么见识学问。别人肯定总有所长,而自己却一无是处。苏轼这么说,无非就是谦虚的说辞而已。然而新党成员却告诉皇帝,苏轼这么说就是正话反说,他鄙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说大家都不如苏轼他自己!因为,我都是文学浅陋无一是处了,你们都不如我,那你们自己说,你们算啥苏轼如此说话还不是大放厥词 何为谩骂朝廷 谢表中苏轼说:“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养小民。“这个话大致的意思是说,我知道自己迂腐不识时务,难以与新进之人共同进步。皇上知我年老不惹事,所以让我到湖州任职,来这里照顾百姓。一般人看,苏轼的话也没什么大的错啊,只不过也是一种自谦罢了。但在新党眼中,苏轼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李定告诉皇帝,苏轼在辱骂朝廷官员。因为第二句末尾处“新进”这词就是“升迁迅速的无能之辈”的代名词。苏轼公然用这种侮辱性的词语讽刺朝廷百官,太胆大妄为了。 此外苏轼还自诩“老不生事”,这更有问题了。你不惹是生非,难道在朝廷的这些人,全都是惹是生非的人如此言语还不是谩骂朝廷由此李定告诉皇帝,苏轼的这封谢表根本就是一篇充满恶意的文章,是对朝庭的大不敬,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但是新党也清楚,一篇文章再怎么说的天花乱坠,也不足以搞死苏轼。于是新党又准备了一堆武器,继续攻击。 元丰(1079年)二年七月,监察御史台舒亶将苏轼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献给了皇帝,认为苏轼的诗文处处讽刺新政,甚至侮辱宋神宗本人。 舒亶告诉宋神宗:“陛下颁布青苗法时,苏轼讽刺并写诗说道:“赢得儿童话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陛下颁布新的考核官员的政令,苏轼讽刺并写诗道: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陛下下令盐业专卖,禁私售。苏轼讽刺道:“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陛下兴修水利,造福于民。苏轼讽刺道:“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说了大半天后,为了严惩苏轼的种种犯上行为,口干舌燥的舒亶给出了一个处理意见--将苏轼缉捕归案,交给有关部门严惩。事实上神宗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混蛋,对于舒亶提出的处理意见,宋神宗没有表态,没有表态当然就是不同意了。因为在他的眼中四川老儒的一篇罪证确凿的造反诗文,爷爷宋仁宗都能赦免了。如今就凭这几篇断章取义的诗文,就要严惩大宋第一才子苏轼,天下人会怎么看他在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前,宋神宗不可能缉捕苏轼,更不会对他“严惩不贷”。 然而人在江湖,岂能由己皇帝不想干这件事情,也架不住群臣“逼迫”呀。大宋的文化人真的幸福,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听他们的话。舒亶奏完后,第二天早朝御史中丞李定带领所有的御史,集体聚集在大殿上,要求严惩苏轼,以正国法。 当时李定状告苏轼四条该杀之罪--苏轼三番五次诽谤朝廷,攻击皇帝,其心可诛。如此jianian诈小人,该杀! 当今圣上皇恩浩荡,宽宏大量,不追究苏轼的罪名,希望给他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结果苏轼竟然依旧口出狂言、傲慢无礼。如此没有悔过之心的小人,该杀! 苏轼诽谤、抨击朝廷和圣上的文章,虽为无稽之谈。但是这些文章却能够起到蛊惑人心、混淆视听的效果。百姓读多了,就会被毒害了。如此危害国家统治,不服皇帝教化之人,该杀! 苏轼精通史传,懂得三纲五常之说,也懂得诽谤皇帝,就是死罪的道理。但是苏轼为了发泄心中的私愤,还是公开诋毁了圣上的名誉,如此明知故犯、知法犯法的人,该杀! 李定所列的连续四条大罪,连续四个“该杀”,真可谓杀气腾腾。 在群臣的逼迫下,就算皇帝想袒护苏轼,也只能公事公办了。最终宋神宗颁布了一道圣旨,将苏轼的案件交给御史台,命李定全权处理此事。好了,苏轼你终于栽我们手里了!宋朝的御史台,位于京城的北面,是关押朝廷一级罪犯的地方。 《宋史·刑法志》记载,“凡群臣犯法,体大者多下御史台狱,小则开封府、大理寺鞫治”苏轼的这个案件,是皇帝御批的大案,自然归御史台管理。御史台门外,四周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果,所以御史台也称“柏台”或一台”因此,在历史书中,苏轼的这个案件也被称为“乌台诗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