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六十七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九)  (第1/2页)
    公元1085年,年仅九岁的宋哲宗在众大臣的支持下特别是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即位成为大宋朝的下一们继任者。本来神宗突然离世,神宗的弟弟岐王赵颢有很大的机会成为下一任皇帝。但是最终在支持变法的一众大臣的强烈要求下,神宗皇帝最终立自己的儿子赵煦为太子,成为下一任皇帝的合法继承者。同时岐王的母亲高太后最终也是下定决心支持立赵煦为太子。为什么高太后会放弃自己最爱的儿子转而支持自己的孙子成为大宋的下一任继承者。    原因很简单,高太后想掌握朝庭大权,自己来处理朝政权。赵煦成为正式的下一任皇帝后,高太后就以哲宗年幼为名,由自己亲自临朝听政,司马光等反对改革的一众臣子重新被启用,其中更是任命司马光为宰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被当作守旧派打压多年的苏轼也被任命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苏轼再次以礼部郎中的官职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后,苏轼又被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苏轼升为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可见当旧党再次当政后,苏轼的官职是像坐了火箭一样的直线上升。但是即使苏轼被旧党视为自己人不断被升迁的情况下,当苏轼看到以司马光为首的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司马光等人的旧党与所谓“新党”不过是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苏轼的行为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旧党的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苏轼的性格使他左右不是人。因而苏轼见自己在朝庭实在是无法立足,所以再度自求外调。    司马光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将当时推行的新法基本废除。公元1086年宋廷正式下诏废除青苗法。至此,由王安石主导下创建的所有新法被全部废除。在青苗法废除前的四个月,王安石伤心过度离开了这个世界。青苗法废除后的几天,司马光也可能是觉得做完了所有的事情,一下子身体就垮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司马光病逝后,朝廷的重担就落在了苏轼的肩上。作为一个胸襟坦荡的贤人君子,司马光虽然讨厌苏轼,却没有因为政见不合而怪罪于他。但是其他的官员却没有他那样的胸襟和器量。这些肚子里压根就没有“船”的人,早就对苏轼恨之入骨了。    至此一场“非我族类,必将驱除”的党争,又在这个帝国上演了。虽然在当时,朝中的旧党以司马光为首,但其实旧党内部早就分成了三个党派,互相攻击、互相陷害。    这三个党派,分别是:以苏轼、苏辙、吕陶为首的官员为一派。因为苏氏兄弟的祖籍在四川,所以这派称为“蜀党”。    以理学大师程颢、程颐为首的官员为一派。因为二程的祖籍在洛阳,所以这派称为“洛党”。    以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为首的官员为一派,因为刘挚是河北东光人,属古代河朔地区,所以这派称为“朔党”    司马光活着的时候,这三派还不敢明目张胆的进行内斗。然而司马光死后,再没有一个让众人信服的权威领袖,那么下面的这些官员们就准备跳出来称王称霸了。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司马光的继任者苏轼是一个心胸宽广并且富有政治手段的人能够调节各方的势力、容纳不同派别人的性格。听取各种意见后将这三党团结起来共同做事。那么这个天下,就会相安无事,也不会出现特别大的乱子。    然而,苏轼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是可以称得上是千古第一人,但苏轼在国家治理方面确实没有那样的成熟,也没有特别有力的手段。    而且苏轼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常常是直言讽刺,没过多久因为苏轼的一句玩笑话,苏轼就跟著名理学家程颐结下了梁子,洛蜀两党也正式开战了!那么这句话,是一句什么话呢历史上的理学大程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程颐,字正叔,洛阳伊川人,世称伊川先生。程颐是宋朝著名的思想家,他与其兄程颢共同创立“洛学”,为后期的朱熹理学奠定了基础,世人称他们为“二程”。    程颐的理学思想,包括我们耳濡目染、朗朗上口的“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存天理、去人欲”“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等学说。    由此可见,能够想出这些“词语”来,程颐肯定是一个特别古板的老师,开口闭口就是孔孟之道,简直就是一个不近人情的“迂夫子”。其实程颐这种“迂夫子”的形象,要比咱们想象的还要迂腐得多。    史料记载,程颐博学多才,满腹经纶,所以司马光举荐其为“帝师”。司马光想借助程颐的儒学思想,去影响年少的宋哲宗,让他成为一个儒学门徒用孔孟思想去治理天下。    然而很快司马光就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愚蠢。原来有一天经筵时,君臣上完了一堂课,就在一旁的小殿喝茶赏春。微风轻拂。垂柳依依,小皇帝就顺手折下了一根柳枝,玩耍了起来。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来说,玩耍一下,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小事。结果程颐看见后,他立刻站起身,拉长脸教训道:“启奏陛下,现在是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时节,皇帝不可无缘无救推折生命,损害天地和气。为君者以仁为本,爱惜万物,也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况且在程颐的心目中,柳枝跟人一样,是具有生命与灵性的,当以诚意相待以仁爱相拥,当然不可轻易推残。可用一句话形容程颐的思想“圣人所以爱天下之生,亦如天地爱万物之生。”    程颐的这个思想有道理,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关键是哲宗皇帝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又怎么能认识到这么高深的道理!皇帝只知道,我就掐断了一根柳条,能有什么事。结果竟然被“书呆子”老师痛骂了一顿,真是岂有此理!可想而知,当时的宋哲宗都快气炸了,他一赌气就把枝条扔在了地上愤怒地离开了。这件事情传到司马光耳朵里后,司马光大吃一惊,随后感慨道:“这就是君主不愿意接近儒生的原因呀。”    程颐就是这么一个迂腐的书呆子。这种人碰上了苏轼,那就热闹了。苏轼为人通脱豁达,不拘形式,率性自然,程颐则认死理,不容变通,为人拘谨刻板,这俩人在一起时肯定是水火不相容。这不仅仅因为一件小事,这俩人就争吵了起来,并最终直接引起了两党的斗争,朝庭旧党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史料记载,程颐与苏轼性格完全不同,所幸的是这俩人有一个能管得住他们的领导-司马光。只要司马光还活着,这俩人还不敢造次,还不会有很多的争吵发生。但是司马光死后呢那就开战呗!当时这俩人开战,就是因为一句话,一句苏轼嘲讽程颐的话。    史料记载,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马光病逝。司马光去世时,哲宗皇帝正率领文武百官在郊外举行祭祀仪式。等仪式结束已经是九月初六了,群臣这才急急忙忙地来到宰相府,吊唁司马光。    当时程颐是司马光的丧事主持人,他却不允许大家在当天吊唁司马光,明天再进行相关的事项。群臣不明原因问其缘由。程颐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