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七十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十二) (第1/2页)
此后苏轼的职位虽然多次调动,但因苏轼自己的要求基本在各地任职。比如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苏轼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苏轼任定州知州。但是好景不长,在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后,哲宗执政,新党也再度执政,所以在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虽然早已离开朝庭在地方任职,还是受到了牵连。官职是一落千里,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早在高太皇太后去世前,苏轼就迫不及待地上疏朝廷希望外放,以远离朝堂斗争。结果朝廷任命的诏书还未下达,高太皇太后却先一步走了。随着高太皇太后的仙逝,苏轼的好日子当然也没了。 为什么因为朝廷已经变天了,如今是宋哲宗当家做主了。虽然当时宋哲宗第一时间答应了苏轼的请求,任命他为定州(今河北定县)军州事,同时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职礼部尚书,并赐金带、银鞍辔马等物,给了他极高的荣耀和赏赐。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苏轼的好日子到头了。 上述那些礼物和官职不过是皇帝送给苏轼的最后一份礼物罢了。因为按照当时的朝廷规定,重要大臣赴任前,都要跟皇帝当面辞行,宋哲宗竟然以“本任官阙,迎接人众”为借口(事多、没时间),根本不召见苏轼。即使苏轼是他长达五年时间日侍身边的伴读老师,也懒得搭理了。宋哲宗这样做,就等于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了--这个老师,我不想要了不管他了。你们要陷害他,我也不管!就这样在定州任职期间,苏轼是在提心吊胆中度过的,他无奈地看到支持变法的“元丰党人”陆续回期,将那些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赶出朝廷并挨个受到了严重的处罚。 经过了半年的驱逐后,章惇为首的新党终于调转枪口,准备收拾苏轼了。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章惇开始攻击苏轼,他故伎重施,以苏轼自负,以才高狎侮公卿,诽谤先帝、诽谤同僚,反对变法为由,要求对其严惩不贷。史料记载,章惇当时攻击苏轼的方法,与当年的“乌台诗案”如出一辙连罪名都一模一样,这轮回,这命运,实在是无话可说。 当时在章惇等人的攻击下,苏轼百口莫辩,只能乖乖“认罪”。于是朝廷颁布四道圣旨,开始对苏轼进行来历的打击了。第一道圣旨,取消苏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称号,撤销其定州知州的官职。第二道圣旨,改判苏轼为英州(今广东英德)知州,命其去那里赴任。第三道圣旨,依旧任命苏轼为英州知州,但不许升迁。要知道,根据朝廷规定,地方官员若无重大过失,任期一满,是可以升职的。宋哲宗的这道诏书,彻底断绝苏轼的升迁之路,他再也无法回到朝廷了。至此,在章惇等人的攻击下,已经六旬的苏轼只能强打精神,开始南下他要从河北的定县出发,颠沛流离数千里,前往广东的英德。从河北到广东即使用今日之交通工具,也是一次艰苦的漫长之旅,何况是千年前的宋朝。 在这种背景下,苏轼以六十之年的身躯,在三伏之毒暑的天气中,完成这条四千余里的漫长旅行,其一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刚刚进入安徽就接到了朝庭的第四道圣旨,一道彻底要他命的圣旨。这道圣旨是撤销苏轼左承议郎的身份,由英州知州降为宁远军节度使,发配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在宋朝所谓的节度副使,就是一个没有品级的虚职,而不得签书公事则说明,此时此刻的苏轼跟在黄州时一样,又成为一个戴罪反省的大臣了。对苏轼而言,人生真是一个笑话,一场循环不止的大梦而已。曾几何时自己从黄州出发,从戴罪之身,一年之内连升六个官阶,变成了国家三品大员,距离宰相仅仅一步之遥。结果在一年之内又飞降六个官阶,又一次变成戴罪之身了。“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这首苏轼书写的诗句,就是其当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人生就是这样的荒诞不经。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不但在宋朝历代以来,放逐海南都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因为海南是当时人们心中的天涯海角之地,已是无处可去的地方了。但是豁达的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到达儋州后苏轼写道“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史料记载,在章惇的拼命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