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七十五章 伟大 的苏轼(三)  (第2/2页)
的人真的拿他毫无办法。1100年,黄庭坚被短暂放还。不到两年蔡京拜相后,为打击政敌,命人刊刻元祐党人碑。这时黄庭坚早年得罪过的人,包括赵挺之等人又跳了出来,把黄庭坚的名字列入党人碑。这次57岁的黄庭坚被褫夺了编制,贬往更加偏远的宜州(今广西河池)。朋友听了流泪不已,他却笑着说了一句:宜州者,所以宜人也。硬生生地替那个当时鸟不拉屎的瘴疠之地,做了一个最宜居的广告。    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得很盛,他写下了一生最好的词之一。人生没有几个十年,但即便在命运的颠沛流离中,他仍能把最深的感慨,献给最美好的事物。    黄庭坚上一次感慨“十年”,还是在40岁的时候。当时他在山东德平镇,好友黄几复在广东四会县,黄庭坚写了诗想寄过去。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为好友的怀才不遇,仕途沉沦而打抱不平,但他何尝对自己的人生悲剧在意过?“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14个字道尽了朋友的深情:曾经的美好,如今的别离,都在诗里了。晚年的黄庭坚,对人对己,“皮毛剥落尽,唯有真实在”。在宜州最后的日子,他被迫搬到一处废弃的戍楼(军事瞭望楼)居住,冬冷夏热,隔壁就是屠宰场,市声喧嚣。但他读书作文,自得其乐,还给这个地方起了个雅致的名字——喧寂斋。    他把苦难看得淡如水,他说自己:身屈于万夫之下,而心亨于江湖之上。最后岁月一直陪伴黄庭坚的范寥,后来回忆说,有个大热天,太阳烤了很长时间,忽然倾盆大雨,黄庭坚兴奋得不得了,像个小孩一样,坐在椅子上,将双脚伸出去淋雨,还回头对范寥说:吾平生无此快也!    1105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享年60岁。临死前他已有预感。一天从潮湿的床榻上爬了起来,他要为朋友写他最喜爱的《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为人清厉正直,但陷入党锢之祸而遭逮捕。地方官不忍抓他,想和他一起逃跑,范滂却拒绝说,如果杀了我能够结束残酷的党锢之祸,何尝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呢?临刑前范滂的母亲领着范滂的儿子来看他。范滂眼含热泪,对儿子说:让你以后做坏事吗?我一生没有做过。让你以后做好事吗?我做了又落下如此下场。    范滂这么一说,围观群众都哭成一片。写到这里,黄庭坚仿佛听到范滂的义愤与叹息,手中的毛笔嚯然折断。友人赶紧取来另一支毛笔,递到黄庭坚手上,让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全都写到了《范滂传》里。东汉的党锢之祸,在黄庭坚的笔下,跟北宋的新旧党争又有何差异呢?而范滂的牺牲,又何尝看不到黄庭坚的影子呢?这幅大气豪迈、笔力雄健的《范滂传》,成为他最后的传世书法,可谓“人书俱老”。    写完没多久,黄庭坚就命绝了。黄庭坚死后,这个命途多舛的帝国边缘人,却让历史深深铭记了近千年。他的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朝诗坛的双子星座。一批年轻诗人受他的诗艺与人品感召,集结在他周围。比他小8岁的陈师道,在见到黄庭坚后,果断焚烧了自己以前的诗稿,诚心诚意跟他从头学习写诗。久而久之,以黄庭坚为中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雄踞两宋诗坛,影响十分深远。他的词颇多争议。喜欢的人说他与秦观堪称北宋词坛的两座高峰,不喜欢的人则说他是词的门外汉。但不管喜不喜欢,所有人都不能否认,黄庭坚是宋词后花园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