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1章 自信 (求收藏,求推荐票) (第1/3页)
这记罚球线的起跳扣篮,比起拉文的罚球线距离更远,整个动作也更加舒展。 即使不提自拍的动作,也是一记完美的扣篮,更别提加上了空中自拍这一此前没有人做过的精彩创意。 徐虎的这次扣篮给观众的感觉,就是轻松写意。 “徐虎他居然做到了空中自拍扣篮,这种动作他到底是怎么想到的。” “我已经无法形容我此时的震撼心情了,在空中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扣篮和自拍两个动作,这身体控制能力太惊人了。” “同样是罚球线起跳扣篮,我觉得徐虎要更胜一筹,不仅动作难度毫不逊色,创意感也十足。” “我现在迫不及待想看看,徐虎手中拍摄的相片,这一定会成为历史上永恒的经典画面。” 就在奥尼尔感叹的时候,徐虎把手中的手机交给了一旁的作人员。 而工作人员立马把手机中刚刚拍摄的照片投放到了球场上空的大屏幕上面。 只见照片中的徐虎,甚至对着手机漏出了一个微笑。 他的右手装着篮球砸进了篮筐之中,优美从容的动作仿佛徐虎这一刻停留在了空中,不慌不忙的拿出手机自拍起来。 在大屏幕展示出照片的时候,全场观众给徐虎献上了雷鸣般的掌声。 空中自拍 球线 接,这绝对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一记扣篮。 徐虎在空中微笑的画面也在相机中定格,永远的记在了球迷们心中。 没多久,现场的五位评委们一一给出了自己的评分。 五个10分并排而列,满分,不存在什么悬念。 前三次扣篮全部拿下了满分! “徐虎和扎克一样,前三次的扣篮全部都是满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激烈的扣篮大赛!” “但是看过比赛过程的都知道,就如我之前所说的,徐虎得到50分是因为满分只有50分,他的扣篮精彩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分数。” “不过这就是规则,这就是比赛,双方将通过最后一次扣篮来决出胜负本届扣篮大赛的冠军归属进入了最紧张激烈的时刻!” “最后一扣拉文必须超水平发挥,否则即使他最后赢得了比赛,观众也不会服气。” 就如同奥尼尔所说的一样,任何看了比赛的人都知道,虽然同是50分满分,但是徐虎的扣篮要更加出色。 所以最后一扣评委们将提高他们的评分标准,避免继续出现双方都是满分的情况。 这对拉文来说将是一种压不过也许也是让他更为出色的动力。 扣篮大赛第四轮比赛,也是最后一扣马开始。 拉文在场边沉思了很久,下定了决心,他要拿出自压箱底的绝招。 他知道想要赢下这场扣篮大赛,出色发挥已经不够了,他要超水平发挥才行! 这个动作拉文也没有100%,但是他决定要拼一把。 还是卢比奥在场边进行传球,拉文在中线进行助跑。 拉文冲到了罚球线后单脚起跳,此时和刚刚的动作一模一样,但是之后的却完全不同。 在空中的拉文右手接到篮球,用力往胯下一转,准备来一个胯下的换手暴扣. 动作非常的优美漂亮,可惜的是这个球在最后换到左手的时候没有抓好,篮球砸进了篮筐之中,扣篮失败了! “哎,太可惜了,这记罚球线的胯下换手扣篮难度实在是有些太大了。” “不仅要在空中完成换手,扣篮的时候也要计算好距离。” “虽然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但是这个动作的优美依然呈现了出来。” 拉文失败了之后没有沮丧,而是开始了第二次的扣篮尝试。 这次有了经验的拉文强势成功,完成了这一记胯下换手扣篮。 精彩的表现依然赢得了满堂的喝彩. 不过解说员们也知道,拉文的这记扣篮很可能不会获得满分了,因为他第一次是失败了。 在评委们提高了评分标准之后,任何一点失误都会成为他们扣分的依据。 果不其然,评委们一番商量之后由皮蓬和比尔拉塞尔老爷子打出了9分. 拉文的这记扣篮获得了48分的得分。 此时的拉文脸色有点遗憾,他知道自己已经竭尽全力了。 但是此时比赛的主动权握到了徐虎的手中,只要他获得了49分以上,那么他将成为本届扣篮大赛的冠军。 全场的球迷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部分球迷开始做起了人浪为徐虎加油打气。 全明星票王的人气在这一刻显露无疑,大多数球迷们都期待着徐虎能够拿下这次的扣篮大赛冠军。 当然,徐虎之前创意十足的扣篮也征服了球迷们,他们觉得如果徐虎不是冠军才是本届扣篮大赛最大的遗憾。 在全场观众期待的眼神中,徐虎依然没有直接上场。 他走到了一名工作人员身边,推上了一辆早已经准备好的推车。 车上是一个圆柱形的柱子,柱子的顶端盖着一块全黑的幕布,显然幕布底下有着什么东西。 徐虎就这样在观众的注视下,慢悠悠的将推车推到了篮筐的底下,显然,这就是他为这次扣篮准备的道具了。 “有意思,徐虎这次的道具会是什么呢” “前两次他分别向大家展示飞跃跑车,空中自拍,那么这一次他会有什么特别的创意” 别说现场的球迷了,解说员和坐在场边的一众星们也非常的好奇,创意十足的徐虎这一次又要搞什么幺儿娥子了 “黑布之下显然隐藏着什么,也许徐虎这次打算在空中完成一次揭幕为大家展示黑布下的东西” “前两次徐虎的道具兰博基尼和华为手机都是他的赞助商,那么这次也许也是一件他代言过的东西” 巴克利开启了侦探模式,分析起了徐虎的意图,显然他的猜测已经非常接近了。 电视机前的观众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