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 京察?那捐点钱吧?  (第1/2页)
    翌日。    京察由皇家亲自考察,吏部、都察院会协同考察。    眼下皇家这边由监国的汉王爷代为考察。    京察大抵以四品以上官员进京等待考察。    考察不过者,直接罢黜,削职为民。    所以,京察向来是四品以上官员的噩耗。    京察时,大多四品官员们将各郡县事物避重就轻,实为常态。    而此刻,私下底四品官员们也是叫苦不迭:    “南海那边的元末旧部再给点时间就能清扫,偏偏这个时候京察?让我撞枪口眼儿上了,只能祈求汉王爷高抬贵手了。”    “南方暴雨积水成涝,这事儿我都不敢报,却又不能不报。”    “北方草寇太多,且加上草原各部侵扰,内忧外患,烦不胜烦,恳求朝廷派兵,哎。”    “……”    御书房口,由金线鱼鳞嵌而成的金色拱门此刻敞开。    咚!咚!咚!    金锣被人敲响,连响三下,全场的烦乱声音立刻归于平静,皆闭口不言,目不斜视。    只见,玄门之中朱高煦高坐尊台。    早候在门外的文武官员们朝着位居首座的汉王爷欠身拜了下。    异口同声的喊:“见过王爷。”    ‘成百上千的大臣对自己拜见……’    朱高煦心里多少是有点波澜。    ‘穿越到明朝·永乐年间还能被文武臣子参拜!’    ‘穿越到永乐年间,相信无论哪个后代人都不会拒绝一人之上的身份。’    于朱高煦而言,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个身份过于敏感了。    定了定心神。    他强压心中激动,微的颔首,给身侧宦官会意了个眼神。    年轻宦官走出来,捏着嗓子眼高喝,“尊汉王令,京察开始。”    文武官员们有序的排列,手握奏折,一个个战战兢兢的将奏折放到朱高煦的桌子上。    见状,而朱高煦也是早就准备好了一套说辞。    ‘让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们捐钱!’    ‘这群文武官员们必然会推辞、诉苦。’    可是,待到京察时,这群人不捐说的过去吗?    对此,朱高煦也是有备而来的。    “且慢,诸位大臣,在京察前本王有话要说。    本王以往看到国库账簿便是周转反侧的思虑,心忧我大明朝。    现如今我更是代为监国,却发现国库已是积劳已久,成了这累卵之地,眼下硬是连修建永乐大典的两千五百万银子都拿不出来……    这国库入不薄出,本王以为,诸位大臣作为各郡县代表,不如为国家出份力?宝钞本王就不收了,大家清楚国有国法,就出些银两吧。”    朱高煦率先从袖口里掂量出一把金豆,扔进了早就准备好的竹箱内,“我作为皇家代表,理应身先士卒……当然,不强求诸位大臣,不强求啊。”    朱高煦深谙永乐年代人的思想。    上下尊卑鲜明。    ‘对他汉王,更是如此。’    ‘原因无他……’    ‘手里有兵。’    他都身先士卒了,剩下的这些人不捐钱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何况,这次是京察,但凡有点自知之明的也该着捐了。    闻言,前来京察的文武官员都面露难色,面面相觑。    ‘汉王爷这是不强求吗?’    这举动等于是逼着百官来捐钱来了。    文武官员顿时有苦难言。    朝廷一共每年才发多少银子?    一品以上每年都不超过千两银子,依次递减。    ‘一品以上官员不超过千两呐!’    ‘这是什么概念?!’    ‘勉强抵得上官员们的开销和用度。’    身为官员,可不是说勤勤恳恳的十年寒窗然后献给帝王家就结束了。    各个品级的大臣们首先要保证自己郡县的吃穿用度,还要有自己的社交环境。    总不能说,寒窗苦读十年,甚至大多数人都还不止十年……就指望是当了官也去吃糠咽菜吧?!    那图什么?!    文皇帝对此也是有政策的。    不是发不起官员们的银两吗?!    那就实行父皇,也就是明武宗的法制……明朝重新启用宝钞。    甚至,还不许使用银两,更离谱的是连铜板都不让用了。    所有人,全用宝钞。    只是,明朝印的宝钞根本没有价值,那些商贾不傻,百姓们也不傻,谁认你手里这张名叫宝钞的废纸呢?!    所以,明朝·永乐年间的官员们苦涩不已,人人每月领着宝钞,味如爵蜡。    而现在……    看朝廷这架势,还得逼他们倒贴银子?    王爷还给他们留了一个选项!    可以不捐钱……    但十有八九京察是过不去的。    文武官员们面面相觑之后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耐之色。    只好叹口气,忍痛割爱了。    毕竟汉王爷已经先做了表率,文武官员们这要是无动于衷那不是打汉王的脸吗?    这京察还能过得去吗?    罢了,属于是变向买官了。    “朝廷有难,我们做臣子的自当不好袖手旁观,汉王爷,我出一百两银子。”    “是啊,朝廷也不容易。”    “我南方赋税较为凉薄,汉王爷,只能帮这一千两银子了,如不够,我变卖家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看到一个个文武官员说着漂亮话,脸色却不太好。    朱高煦鼓励道:“诸位大臣们放心,我已经让人在此记录了,朝廷不会亏待大家的。”    ‘留个记录,也算是给朝廷,给百官一个交代。’    ‘总不好,不明不白的就让百官捐钱吧?’    文武官员一听表情亮了,汉王爷这是让所有人过考察的意思吗?    反之,有谁没有捐钱就直接严查?    心念至此,心里的郁闷顿时也是消融了不少。    而后,很快就有一批宦官手持白纸、桌椅前来。    一字排开,正对四品以上的官员们。    “解学士捐银十两。”    宦官手提着狼毫蘸了蘸墨,高喝一声,落笔记录下姓名及银子数额。    闻言,有四品官员不满了,“解学士,你十两白银什么意思?朝廷有难,你就十两白银?!”    “不错,解学士做法未免过于荒诞了。”    “我自个儿都是修建永乐大典的,这无非是左手出右手进的事情,陛下可以扣我用度,我解学士绝无二话。”    百官们见解学士如此坦言,顿时也是无话可说。    “……”    “黄淮捐银一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