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逍遥王爷朱高煦_22 赵王把户部右侍郎斩了?朕今后钱从哪来?赵王不当人子,汉王纸上谈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2 赵王把户部右侍郎斩了?朕今后钱从哪来?赵王不当人子,汉王纸上谈兵。 (第2/2页)



    赵王眉头微微一皱,为今后堪忧。

    只希望自己的反骨二哥能尽快清君侧,好让他高枕无忧才是。

    ……

    内阁,香炉滚滚,雅阁淡雅如兰,身后风亭翠绿一片,霎是盎然的风景色彩。

    文皇帝撑着腰凝视前方的后庭画卷,心情惬意。

    听到侯公公禀报刚才内阁外发生的事,他脸色变幻莫测。

    尤其是听到赵王把萧仪和夏原吉斩了,笑容立刻凝固下来。

    “大胆!!!”

    “胆大包天!”

    萧仪本就是佞臣,以下犯上,还屡屡用威胁的语气来和迁都的事对弈。

    死不足惜。

    文皇帝不予理会。

    甚至,文皇帝以为,此时此刻,想要迁都就要杀鸡儆猴这不错。

    只是。

    斩了夏原吉算怎么回事?

    户部掌管天下的经济,自己打仗,朝廷建设都要靠夏原吉,赵王把他斩了?

    “来人,给我把赵王唤来。”

    文皇帝七窍生烟,饶他喜怒不形于色多年,都再难绷住了。

    天子一怒。

    文皇帝气的并非是死了夏原吉。

    而是,夏原吉还有用,还要帮自己打仗!

    只要能开疆拓土,文皇帝就能洗刷谋反的罪名,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陛下且慢。”

    黑袍老僧轻缓的开口,熄灭了文皇帝胸腔的那股子气,“不如先听听事情曲折,依贫僧看,此事错也无错,要看汉王和赵王是如何想的。

    为了一己之私,那废了二王都有理可据。

    如若为了大明朝,则不然。”

    侯公公心脏砰砰直跳,整理了下言辞,才道:“陛下,这文臣对迁都一事十分抵制,已然到了群起而至的地步,汉王讲清厉害关系,不迁都为大局,迁都为大义,文臣不依不饶,以死相逼,不得已下,汉王推行三册。

    其一,开凿漕运,解决水利问题,大力修建北平城。

    其二,迁移百姓,让百姓去开垦燕地周边的土地。

    其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则就是要有大明气魄。

    以萧仪和夏原吉为首的文臣依旧死谏,约莫是见此事恶化,汉王授意,赵王斩了两位大臣……”

    此事事关重大,侯公公岂敢添油加醋下去。

    闻言,道衍笑了下,“有意思。”

    ‘打仗的,还会点评朝政之事了?’

    “开凿漕河,处理水利,迁移百姓前去燕地……只是这第三怕是言不由衷呐,只怕汉王所想说的应该是,杀鸡儆猴,抵制北迁者,杀。”

    道衍何其明慧,一眼便是窥探了朱高煦的心思。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起先,道衍和文皇帝也是推敲如何北迁。

    如今看来,汉王爷还是推敲过才说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话的,所以才有了这一系列的对策。

    “纸上谈兵,”文皇帝闷闷不乐的撇眉。

    汉王是比以前愿意动心思了。

    只是,治国一道绝对不是靠着趁京察收拢点钱,靠偷jianian耍滑牟利来的利益。

    这根本不是为君之道。

    治国乃是天下大小事务处理井井有条,拓展大明经济,便利便民。

    似汉王如此,京察收拢一批钱还好说,待日后如何是好?!

    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文皇帝无不时刻感叹,汉王的聪慧是有的,只是,没有发挥到点子上,全都添坏点子上了。

    就例如此刻。

    北迁是那么好处理的吗?!

    只是三册就想北迁成功?未免有些异想天开了。

    从吃穿住行,到便民便利,这还是不算北迁所消耗的银两,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务有多少?

    “不过陛下,贫僧倒是以为,汉王此三册不错,解决了水利不就解决了饭食?迁移百姓的话自然没谁是愿意的,只需要朝廷给予些富源也不难。”

    道衍从中打断了文皇帝的思绪,“不愿迁都者,无外乎是因为金钱,只因朝廷在江南,这些人才有利可图,如若是朝廷迁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人见事情不可逆转,自然无奈会跟随北迁的,至于那些抵制北迁者的人被杀则是为文臣们敲警钟罢了。

    此时,文臣们皆有怨言,只因是汉王爷主张北迁,而并非陛下,陛下代表朝廷,只需站位王爷此事即可成气候。”

    闻言,文皇帝在心里沉呤片刻。

    最后,瞥了眼木桶里的竹签,有气无力道:“老和尚,牵一发而动全身,由天定夺如何?”

    道衍见文皇帝去抓桌上的竹签,脸色由晴转阴,双瞳狠狠的瞪出凶色。

    对视道衍的眸子后,文皇帝心里怵动,自靖难遗孤以来,道衍帮他甚多,纵使靖难如何艰难都未从道衍脸色上看出丝毫的局促。

    他不为名利,不为私心。

    文皇帝靖难成功时赐他金银珠宝,功名利绿皆被回绝,只深入庙宇,日夜吃斋念佛。

    而此刻,道衍的眼神文皇帝则是看不懂了。

    道衍走来一掌拍下文皇帝手中的竹签,怒目圆睁。

    文皇帝凝眉,“大胆!”

    道衍不仅未示弱反而雷霆大怒,手指文皇帝,斥责道:“大明朝廷在你手,大明文武百官在你手,千万百姓皆是如此,你是陛下!你是百官之首,天下之首,身为皇帝,你竟信这等测命手段?

    如若天上真的有神,如若真的有佛,在天上俯瞰着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便不该再有战争,不该有饿死的人,不该有这么多的生灵涂炭……当年那个毫不犹豫就靖难遗孤的人,不是你吗?

    那时,你可曾想过测命?”

    闻言,文皇帝脑海顿时一白。

    道衍的话好似魔音般让他神晕目眩。

    文皇帝驰骋沙场,几秒钟便决定战场胜负准则的他此刻恍然了。

    他曾是何等的决绝之人。

    只是现在他害怕出错。

    靖难遗孤实为谋权篡位。

    如若出错,文皇帝便是会被后人千夫所指。

    到了九泉之下,无颜面见列祖列宗!

    这是文皇帝忌惮所在。

    对视片刻。

    后庭荷叶香气随风而至,清醒,宁静,抚平了文皇帝浮躁的胸口。

    也是瞬间,文皇帝眼前一亮,收拢好了情绪。

    “老和尚,北迁已定,朕和那草原各部不死不休,大明威武,日你娘。”

    文皇帝一脚踹翻竹签,龙袍扶手回卷的扬长而去。

    “陛下圣明。”

    道衍心诚的匍匐在地,嗓音清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