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一 《都杀了》  (第2/3页)
也说着宽心话,劝这个浑身汗透的大胖子能坐下歇会。    “向来得力,向来得力……以往那些事儿……叫个人都能办得应当。”孙维嘴里叨念着,身子却没有听话坐下,反而是两手的汗更密了。他皱了皱眉头,眼睛却仍盯着那处黑暗的大院说道:“时间也差不多了……扇快点,不行就再添一把!怎么不见风!”    “报!有封信从真明别院里递出来了,封上写着孙大人亲启!”正在这时,孙维忽然听到了戏楼下面一个小厮的喊声。他一把夺过管家手里的扇子自己挥了起来,同时不耐烦地说道:“什么信?快去拿来,赶紧读给我!”    管家迎下楼梯几步,用同样暴躁不满的方式从小厮手中夺过了信,同时也把被呵斥的不爽转嫁给了那年轻的下人,然后换做一脸谄媚,重新回到孙维身边,双手将那信封举在面前。    “磨蹭什么?老子叫你念出来!”他的谄笑被孙维皱着眉头再次给打断了,只好悻悻地借着一旁不敢挑得太亮的罩灯有些费力地读了起来。    “贤弟,太子新丧,将军重伤,吾亦年迈难堪波折,且已领教王后雷霆之怒,愿效犬马。可否撤去军士让愚兄护送殿下尸身还营?若不肯信,可亲自入内查验尸身。琬顿首。”    竟然是黄琬的亲笔信!孙维怀疑地凑过去反复瞧了几遍,虽然那字迹略显潦草,信封也是用另两张纸凑合折成的,但不论是言辞态度还是笔迹细节,确实也都应该不是仿冒的。可这个老狐狸又在打什么鬼主意?眼下都已经亮明刀枪了,怎么还敢来这套把戏?而且就算太子真的死了,那个重伤的白化延也能甘愿咽下这口气,转而投到王后麾下吗?    想到这里,孙维冷冷地哼了一声,口中轻轻地说道:“这个老狐狸差点把我给蒙住!我瞧这些花言巧语,只是要骗我将他放回军营才是!幸好此时城外军营不知情状,尚且安定,否则可……”    就在这时,戏楼之下突然又传来了刚才那个送信小厮的叫声,但这次明显透着焦急与惊慌,而且不等管家准许,便一边叫着一边冲上了二楼,一骨碌跪在了孙维面前说道:“不好了,不好了!南门来消息,说虎贲旅的人已经占了瓮城,正在与咱们的人对峙!”    管家瞧得孙维的脸像是退潮了一般倏地变白了,身子也有些打晃,便连忙抱住了他的胳膊,用全身的力气去支撑住主子那身肥rou,同时嘴里还急声问那小厮:“是真是假?莫不是听错了!”    可这时小厮竟忽地站了起来,似乎想要把上次受的怨气还给这位狐假虎威的管家大人,甩着一只手指向南面喊道:“谁敢拿这个乱讲!不信去瞧呀!”    顺着他指的方向,孙维和管家齐齐转头,只见远处南门城楼之上,果然灯火已起,虽然没有传来什么互相攻杀的叫嚷,但明显也是出了些什么事端,验证了小厮所言非虚。    “快去,带着我的令牌,瞧清是怎么回事!”孙维猛地将贴在身上的管家甩开,再一把给推了个趔趄。那管家也知道大事不好,赶忙领着小厮下楼去取那能指挥朔阳兵的符令了。    孙维赶走了二人,却一直站在原处没动。倒不是他不想动,而是他觉得似乎有一场锣鼓法事正在他双耳之间cao练着。他闭着眼睛,拼命抵挡着眩晕的感觉,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倒下,起码不能现在就倒下。若自己今天不能亲自去把这事给了断,那抄家灭族紧跟着可就来了,哪怕身后是钱王后,恐怕也不敢替他撑这谋杀太子的老腰!    两条火把长龙从刺史府一直连到真明别院的门前,孙维领着上百个挑水的家仆,和由大队明旗亮甲的朔阳兵所押着的沙车匆匆而来。离着门前那块先王御笔还差着挺远,孙维破锣似的大嗓门便喊起来了:“太子爷!太子爷!太子爷!”然后似乎是喊岔了气,猛咳了几声后又再道:“黄老大人?白大将军?安好否?”说这话时他的一双小眼睛四下环视,瞧见了在一旁的胡同口还站了几十个黑衣人,不免皱了皱眉头。    瞧见了他的眼神,那垮着的队伍中站出个秃了顶的老兵,走过来跪下道:“大人,小的是巡防营马千户麾下伍长王波,特在此恭候您老大驾。”    听了这话,孙维不由得一愣,他瞧了瞧这个“王波”的光脑门和一脸皱纹,心道此人怎地有脸叫我“您老”?怪不得这样大的年纪还只是个伍长。可自己的身份地位却不能与一个小卒子计较,权当他是恭敬便是。因此只是点了点头说道:“既是接应,你可知里面情况几何?”    那王波其实还未到不惑之年,只是天生如此一副老相。他入伍二十几年,确实算是老兵,而迟迟不遭提拔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并不完全具备一个军人该有的血性,因此总是被派做闲差,无功可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历任上司每每瞧见他这副老相,也都觉得提拔此人入帐实在有碍观瞻,毕竟那些年轻将官总不想一开议事,面前就立着个“长辈”恭恭敬敬地冲着自己谄笑吧。    他当然见过孙维,可却从不曾和这位朔州的一把手如此近身地挨在一起。传说中孙大人权势滔天,军政两界说一不二,可眼下此人的行事作风却不似传闻,反而叫王波心中生出了些许亲切之感。    孙维平时对属下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凡是在两息之间不能对答如流者,便会惹他心生厌烦,也就说明这个人的仕途在朔州走到了头。可面前这个王波,居然在五息之后还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