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部 几阵高风鸿雁远 一犁春雨杏花红 (第1/3页)
诗曰: 落日映红责任田,养殖户外晓星繁。勤劳致富苦当甜。 四海潮欢轻戏水,八方风笑恣扬帆。小康路上敢为先。 ——作者调寄《浣溪沙》 序章 一朵黑云寒,亭亭杳霭间。天垂沧海阔,地镇白云闲。 五岳名虽隐,三神道可攀。时观触石化,甘露沃尘寰。 ——《题艾山》·丘处机 艾茶山耸立于胶东半岛中部,绵延数十里,山高谷深,奇石峥嵘,主峰灵艾顶海拔814米,素有胶东屋脊之称。从远处眺望艾茶山主峰,巍峨挺拔,直插云霄,左右辅有两座耳峰,常有帽子云笼罩峰顶,蔚为奇观;因丘祖在此修行,三座并列的山峰被称作“琴心三叠”,意为修道的好地方。 艾茶山盛产一种艾蒿,唤作灵艾,《栖霞县志》记载:“艾山上产灵艾,苍紫茎光,异凡种传世,五月五日,神人采之,遂以名山。”灵艾可以制茶,每逢端午前后,山民采集灵艾嫩叶,经过蒸煮焙炒,除去苦味,制成艾茶;艾茶汤色金黄,口感饱满,清香回甘,经常饮用,能够温经止血,散寒祛湿,平喘镇咳。艾茶山因艾茶而得名。 钟灵毓秀的艾茶山孕育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道教传奇人物——丘处机。丘处机,字通密,金末元初道士,道号长春子,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掌门人,山东栖霞人。公元1221年,应成吉思汗邀请,74岁高龄的丘处机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清心寡欲,止杀爱民,被成吉思汗尊为神仙。丘处机出生在艾茶山下的滨都村,常年在艾茶山修行,并修建了太虚宫、老君庙、三清观等道场,给艾茶山留下了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为胶东半岛的神仙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人敬称其丘祖、长春祖师,并在太虚宫设道场常年祭祀。有诗为证: 一朵帽云拥翠峰,琴心三叠向三清。松风皓月修真性,春雨艾茶悟道经。也曾万里传功业,只为一言致太平。九九归一逢燕九,玄风浩荡做长生。 且说就在这神仙故里、艾茶山下,有一座长满了桃树的山谷,叫做桃花沟,相传丘祖在艾茶山修行时,就在此居住,并筑有一所石屋,山谷里的桃树就是丘祖修行时所栽,历经八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遍布整个山谷。桃花沟南北走向,长约十里,两边都是大山,东山低缓,西山陡峭,两山从北山引出,向南绵延到旗杆山水库。桃花沟里流淌着一条小河,因总长约八里,得名八里河;就在八里河源头、北山坡下,有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因桃花而得名,叫做桃树夼村,一座座石头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远远看去,碧水环绕,绿树掩映,如同仙境一般。 八里河从北山流出,源头是一座约有十几亩水面的土坝水库。一汪绿水荡漾,灌溉着八里河两岸千亩良田,哺育着生活在桃花沟里的山民。一条弯弯曲曲地土路穿行在八里河东岸,土路两旁,低缓的山坡开垦成了梯田,一层层延伸到山顶;陡峭山坡上满是各种各样的树木,野生林以松树、刺槐等乔木为主,也有棉槐、腊梅等灌木,山腰处长满了桃树,比较低缓的地方还栽种了核桃、板栗等耐旱果树。每到春天,各种花朵次第盛开,灿若烟霞,美不胜收。 顺着土路走进桃树夼村,生活的琐琐碎碎扑面而来。泥土筑就的街道表面被雨水重刷得坑坑洼洼,坑洼比较深的地方歪歪扭扭地铺设了几块青石;街道两侧堆砌着大大小小的柴草垛,几只瘦小的土鸡不停地用爪子划拉着散落在地上的柴草,啄食柴草下的虫子;各家各户的院墙外面都有一座猪圈,一头头瘦弱的黑猪把两只前蹄搭在低矮的圈墙上,探出半个猪头,张着大嘴大声嘶叫着;孩童们三五成群,聚在街道上玩耍,男孩子们在甩沙包,女孩子们在跳方格,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身上的破衣烂衫丝毫不影响他们灿烂的心情。 其时正是1983年10月底,地里的庄稼都已经收拾完毕,艾茶山马上就要进入锄犁归库、牛马闲槽的冬季。此时,村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晾晒地瓜干了。村头向阳的山坡上摆满了白生生的地瓜片,这些地瓜片就是未来一年的口粮,村民们在生产队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分到手的最主要的粮食就是地瓜。地瓜不耐储藏,容易腐烂,只能用擦刀切成约半厘米厚的薄片,在太阳底下晒干,制成地瓜干,装入特制的大筐里储存,这样就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秋收。 北山有一处低缓的山坡,满山都是裸露的青石,被唤作青石坡,石缝里长满了野生的蜡梅和樱桃。因为青石坡上的土壤太少,不适合种植庄稼,村民们就在坡上建了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北边是一溜高大的仓库,用来储存粮食;南边都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玉米秸秆垛,生产队有十几头耕牛,冬季植物枯败,玉米秸秆是耕牛的主要饲料;东边建有两个敞口库房,停放着拖拉机和小麦脱粒机,这两部喝油的铁疙瘩是桃树夼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标志,也是桃树夼村的脸面。 打麦场永远是桃树夼村最热闹的地方。农忙时节,各种各样的庄稼堆在这里,脱粒、去皮、晾晒;农闲时节,生产队在这里召开大会。平常孩子们也喜欢到打麦场玩耍,在平整的场地上跳格子、捉迷藏、赶趟儿。最令人激动的就是放影队来村里放电影了,周围村庄的村民都闻讯赶来,将打麦场挤得满满当当;当柴油发电机“哒哒哒”地响起,将一个大灯泡点亮时,村民们就会发出阵阵惊叹。 打麦场的地面平整结实,是最好的晾晒场地,妇女们三个五个聚成一堆,坐在马扎上,拿着擦刀切地瓜片,男人们把切好的地瓜片摆在打麦场上晾晒,打麦场摆满了,就摆在旁边的山坡上。 王万全和妻子何田田也在切地瓜、晒地瓜片,他家六口人分得两千多斤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