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3章石猴出世 (第3/3页)
四月七日,后金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 此次后金大军的行军路线,仍采用过去入关侵明的者路,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 四月十五日,后金大军突进至翁后,接到镇守山海关的大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大明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口之一。 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顺天府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 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千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白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四月二十二日,后金大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 在吴三桂与后金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 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后金进关,肆虐中原。 其四、定都顺天府! 五月二日,后金大军进占京师。 摄政王多尔衮奏请六岁的福临迁都京师。 六月,福临令洪承畴仍任兵部尚书,同内院官一起处理政务。 九月,后金自盛京迁都顺天府,并改名BJ。 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福临即皇帝位,于顺天府皇城内的武英殿。 下昭曰:兹定鼎燕京,以绥天下。 此举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天下的中央王朝。 昔日统治天下的大明帝国,也彻底宣告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本次任务,其实是两个任务!” 崇祯十七年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浮现,朱元璋在大殿内踱着步子,思考着如何完成任务。 “其一是打退闯贼李自成,帮那个不孝子孙守住京师!” “这一点倒是不难,咱可尽起大明之大军,跨越时间线降临明末,就不信打不过一群反贼!” “其二便是挽大厦于将倾,其意不言自明,自是要挽救那即将崩塌的大明王朝!” “这一点,有点难啊!”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得长叹一声,颇为头痛。 放眼崇祯十七年,朝中吏治腐败、天灾人祸横行、内忧外患交加,哪怕他是太祖皇帝,也颇为棘手。 当然,也就是棘手罢了,不是不能完成。 “延寿丹,真气丹,灵气浓度,随身空间!” 别的不说,单单是那丰厚的任务奖励,就令朱元璋颇为眼热。 哪怕是拼了老命,也要完成这第一次任务。 不光是为了奖励,还要出一口恶气。 那是初闻明史之时,就郁结于胸中的恶气! “来人!” 想到这里,朱元璋大喝一声。 “微臣在!” 毛骧走了进来。 “你去叫几个人来!” 朱元璋下令道。 “是!” 很快,毛骧便带着五个锦衣卫走进了奉天殿。 然后,他们便见到了令人惊惧的一幕。 他们的皇爷,太祖皇帝挥手间,大殿中陡然出现了一道明亮的光门。 光门呈椭圆形,比之寻常的大门要矮一些。 它就这样悬浮于地面一尺左右,闪烁着莹莹的白色光泽。 “进去看看,对面是什么情况!” 朱元璋呶了呶嘴,示意毛骧带人前往对面,先查一查情况。 虽然任务上说是帮助崇祯那小子守住京师,并挽大厦于将倾。 但实际情况谁知道,万一对面的时间线已经来到了清军入关,大明亡了呢? 只有先查查对面是什么情况,朱元璋才好决定该如何应开展局面。 “是!” 毛骧闻言,咽了咽口水,强压下心中的恐惧。 挥了挥手,带着身边的几个属下,跨步走进了光门之中。 很快,大殿内只剩下朱元璋一人。 对于毛骧,他很是信任,否则也不会让对方来担任锦衣卫的首任指挥使了。 他根本就不怕对方一去不回。 若对方真的这样做,那就真是自掘坟墓了。 “希望是好消息!” 看着光辉闪闪的世界通道,朱元璋负手而立,悠悠的想道。 “唰!” 过得一会儿,光门闪烁间,毛骧等人去而复返。 只不过,去时是六个人,回来时却只有四个人,还有两人没有回来。 “回皇爷,这...门的后面,是一座大城...好似是北平城?” 毛骧单膝跪地,向朱元璋禀报道:“属下带人打探了一下,对面...好似是我大明...” 他的声音中,充满着不敢置信之色。 进入了门户之后,他们一行人径直来到了一座大城。 经过一番打探,得知此城名为顺天府。 当时毛骧还有些莫名其妙,但后面得知,此城原名北平城。 不仅如此,那地方看起来人心惶惶,据说快要打仗了。 于是,毛骧留了两个属下,继续打探对面的情况,他先带着人回来,向朱元璋禀报。 “哦?对面是我大明?” 朱元璋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只要还是大明,那还有得救。 “回皇爷的话,属下敢以项上人头担保,属下虽然不知道对面是什么地方,但可以确信,定然是我大明无疑!” 毛骧闻言,信誓旦旦的保证道。 “哦,你去叫上一营人马,咱亲自过去瞧瞧!” 朱元璋闻言,沉默了一会儿,下令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