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5章虽远必诛! (第5/5页)
及平民百姓们,全都震动了。 明亡,亡于商人之手! 一个诺大的王朝,竟然毁于商人之手。 这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 当然,带清所属的世界例外。 毕竟,他们早就知道,大明,亡了。 一介低贱至极的商人,竟然可以左右王朝的走向,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 通过不断的资助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使得他们的代言人走上了官场。 不仅如此,这些代言人走进了朝廷的中枢,成为王朝的掌舵手。 如此一来,天下不亡才是咄咄怪事。 “该死,这些该死的贪官...” 看完这一幕,朱由检忍不住爆发出无尽的怒火,眼中爆射出无穷杀气。 他此时恨不得早点儿回去,将那些贪官通通拉去砍头抄家。 实在是太可恨了。 满朝文武,除了少有真正清廉的官员,其余人尽皆是江南富商们推出来的代言人。 这些人可没有什么忠君的观念,甚至多数人还觉得一些规章制度碍事,影响他们赚钱。 这样的人,不杀了还留着过年么? 不仅是崇祯,就连朱元璋、朱高炽等大明皇帝,也都一个个杀气四溢。 连带清的皇帝们,也都提高了警惕,打算回去之后,清洗朝堂。 这一幕,是如此的相似。 当然,这段视频一出,众多皇帝们总算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若是去掉商税,当真会亡国灭种。 官商勾结,官商一体。 果然,商人就没一个好东西! 天下乌鸦一般黑! “杀杀杀,这些商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就该将他们都贬为贱籍,永世不得翻身!” “祖宗诚不欺我,士农工商,商人见利忘义,竟然可以左右一个王朝的兴亡!” “杀杀杀,通通都该杀!”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人,国之蛀虫而已!” 这一刻,所有的皇帝们都是同一个想法,回去之后,一定要大杀特杀一番。 “这下麻烦了...” “完蛋了....” “快快收拾东西跑路吧!” 这一刻,各皇帝世界中的商人们都纷纷觉得脖子一凉,有种大难来临的感觉。 另一边。 “敢问城主,既然最后一个选项错误,那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 刘彻足足过了许久,才消化完这么大的信息量。 看完了这个影像视频,他心里的想法跟老朱家皇帝是一样一样的。 回去之后,就给那些商人加重税,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对啊,难道正确答案就是唯一一个选择了的那个?” “难不成是减去‘3、阶级尊卑特权’?” 听到刘彻的话,其他皇帝们都回过神来,纷纷出声问道。 五个选项,无论是文武百官的特权、皇亲国戚的特权、阶级尊卑特权,还是天下百姓的税赋,都是一个王朝统治最为有力的关键。 换句话来说,这四项都是组成一个王朝的基石,缺一不可。 可是,如果不是最后一项商人的赋税的话,那么,正确答案是什么? 这一刻,对于这道题目,所有的皇帝都懵逼了。 “不错,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就是选项三,‘阶级尊卑特权’!” 听了众多皇帝们的质疑,嬴政没有迟疑,干脆利落的点了点头。 他反问道:“尔等之所以不敢选这一项,是因为不相信真的有这样的王朝,或者是国家存在吧?” “不错,若是取消了天下百姓的税赋,那岂不是自取灭亡?” 刘彻对于这一点,可是最有发言权的。 他这一生,数次出征域外,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国内的后勤支撑。 若是没有百姓上交的赋税,那他靠什么去养那数十万的士卒? 就连他这个皇帝,还有王公贵族们,也要靠百姓的赋税来养。 所以,尽管这些年民间苦不堪言,但刘彻为了开疆扩土,还是咬牙支撑了下来。 现在,有人跟他说,竟然可以靠取消百姓的赋税来增强国力。 他是一百个、一万个不相信的。 “是啊,取消了百姓的税赋怎么行呢?” “那岂不是得天下大乱?” 其他的皇帝也都纷纷点头,都对这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表示不服。 “是啊,若是我们不交税,那皇帝吃什么?” “难道他自己去种地?这不可能!” “哈哈!我猜啊,皇帝肯定是用金锄头种地!” 不仅是皇帝,就连其治下的百姓也都觉得不可思议。 想想就知道不可能,无数人都摇头。 “朕就知道你们不相信!” 嬴政摇了摇头,道:“说起来,当初朕得知此事时,亦是不敢相信!” “然后,诸天万界之中,还真的有这样的王朝存在!” “接下来,请看光幕!” 说完,嬴政直接一挥手,光幕上,再次出现了影像。 任何苍白的言语,都不如事实证明来的有力。 【天下间,真的有不需要百姓交税、也不需要百姓承担徭役的王朝吗?】 【答案是,有!】 光幕上,噼里啪啦出现了两行字。 咚! 这两行字的出现,犹如一柄重锤,重重的锤在所有皇帝和亿万百姓的心头。 “怎么可能不交税?那我们吃什么?” “不会吧,真的有这样的王朝吗?” 无数的文武百官们都不敢相信。 “天啦,难道那就是传说中的仙界?” “嘶,这怎么可能?如果我们都不用上缴赋税,也不用承担徭役,那简直就是梦中的生活啊!” “醒醒,做梦也不敢这样想好吧!” 武林外传世界、神雕侠侣世界、笑傲江湖世界...无数的江湖侠客们都很是激动。 “难道,我们的后辈创造了这样的国家吗?百姓不用被官府的徭役和赋税逼得家破人亡了吗?” “这样的国家,和西方所说的天堂也相差无几了吧?” 光绪年间,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等六君子,看到这一幕,更是落下了激动和期盼的泪水。 看着这两行字,无论是文武百官,亦或者是江湖侠客,以及底层的老百姓们,纷纷沸腾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