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岁月史书 (第2/2页)
包浆、工艺、纹饰等各个方面的判断,确认这一套物品都是汉代的器物。”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张扬在心里吐槽道。 在事实面前,摆资历没意义。 人家车老师还师从汪大师、和着名鉴宝专家张扬是同门师兄弟呢,有啥用,还不是在吃牢饭。 主持人还在提问:“第二个问题:有人质疑,当时鉴定的周老师是收了拍卖公司的钱,故意把假货当成真品,好参与拍卖挣钱,有这回事吗?”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没收钱,但是收了礼】 【我没看到问这个问题的弹幕啊,是不是主持人自己编的啊】 看见弹幕有人很激动,觉得问题问得对,张扬只是笑了笑。 编弹幕是主播的基本功。 这个女主持能问出来的问题,那能没有提前写好答案吗? 果然,姚正马上回答说:“事情发生后,我们就已经对周老师的收入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他虽然在拍卖公司做客座专家,但是仅收取了合同约定的工资,每个月600块,没有任何其他的收入。” “当初我们就对外做出过说明,但当时舆情汹涌,根本没人关心,六子到底吃了几碗粉。” 这个回答,在张扬看来也等于没说。
十多年前,大家还是用现金的,人家学赵德汉把钱全部藏起来,你一个小小的协会,又不是反贪大队的,怎么查得清楚? 调查这个,倒不如调查一下那个,承认自己造假的工匠。 人家都承认了,你还在这儿嘴硬呢? 欧蓓好像听到了张扬的心声,她的第三个问题,就是问那个造假者。 “第三个问题:造假者当年就已经自己跳了出来,说就是他本人做的,这个问题姚老师您怎么看?” “很简单,如果真是他做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做出来第二套呢?当年一套可是卖了2.2亿啊。”姚正笑着答道。 “我记得很清楚,那个人是邳州的,那边确实产假玉。我和周老师曾经多次去邳州当地调研,当地造价的人喜欢吹牛,说自己什么都能做。” “所以这样一件国宝级的玉器出现,在被质疑是假的情况下,有造假者跳出来说是他做的,完全不意外,挣点名声嘛。” “真是他造假的话,怎么没有被抓呢?” “而且我补充一点,因为文物保护法的原因,很多真品,也会被故意说成仿品,方便买卖,这是行内人心知肚明的事。” 【有点道理啊】 【十几年前的事,当然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这种岁月史书的事真难说清楚】 【你们还是解释解释汉代凳子的问题吧】 张扬的想法和弹幕差不多,你要是完全按照姚正的思路去想问题,那肯定会落入对方的陷阱里。 所以尽管接下来,姚主任提到那两件玉器重达340斤,如果算上损耗的话,可能要1000斤的黄玉才能做出来,这个重量的黄玉本身就是天价。 但张扬始终在等女主持问那个最关键的问题:凳子啥情况? “最后一个问题,想必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不少历史学专家都表示,汉代没有凳子,当时跪坐才是合乎礼制的做法。”欧蓓娓娓道来。 “汉代虽然也有类似凳子的胡床,但和这种方凳也是完全不同的。” “这一点,姚老师您怎么看?” “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姚正嘿嘿一笑说,“没有记载,就代表不存在吗?” “凳子就和床一样,是日用品,难道还必须是谁发明的不成?” 这解释多少有点诡辩的意思,张扬听了以后,完全不能信服。 但姚主任话锋一转,接着说: “实不相瞒,这几年我一直在找汉代存在椅子、凳子的证据,幸不辱命,终于让我找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