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之虎_张作霖抵制日本的主张与实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张作霖抵制日本的主张与实践 (第6/7页)

看,这种多元和均势外交的努力也顺应了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政治环境的必然要求和总的趋势,但任何对外政策的制定与结果,无不取决于国内外政治的发展变化,在当时丢无自由、右等地位的国际背景和北洋政府日落西山的局势下,他终究没有寻求到也不可能寻求到真正的国际盟友。自然,引进欧美势力以抗日、俄之策不仅落空,相反,更增加了日本的嫉恨,日本从而劆武力除掉他的步伐。

    五发展地方经济,增强抗衡实力

    张作霖在执政奉天之初,东北的中日“合办”企业迅速增加。据统计,1905—1911年的6年间,日本在东北设立的各种工厂企业有50多家,而在1916—1918年的3年时间里,新建立的中日“合办”企业就有38家之多。如“溪咸铁路公司”、“中华矿业公司”、“鞍山振兴铁矿无限公司”、“长春运输株式会社”、“满洲林木株式会社”、“开原钱业株式会社”、“中日合办惠通钱号”、“吉林兴林造纸公司”、“鸭绿江造纸公司”等等。我们从上述企业的名称中可以看出,日本已涉足铁路、矿山、森林、金融、土地等有关东北经济命脉的重要经济部门。据统计,19161920年,日本为中日合办企业投资由2800万日元,增加到4亿日元,4年增加14倍。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日本资本增长如此之快,是令人震惊的。美国芝加哥日报觰:“中国在满洲,仅存名义上之主权。北京尸其名,东京享其实”。)

    “中日合办事业”是“二十一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日本对东北实施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张作霤不是没有警觉,但他当时刚刚执政奉省政权,时时面临反叛的威胁,而且面临的不仅仅是复杂的内部政治纷争,更为急迫的是奉天财政金融的混乱局面。另外,还有其他原因:(1)他为发展经济急需日本的资金,主观上,他希望引进外资;(2)许多合办企业属于历史遗留问题;(3)他当上东三省巡阅使后,名义上统一了东北,但吉、黑两省的行政事务此时他还难以控制;(4)本身素质决定他对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的逻辑关系需要一个认识过程。

    进入20年代,张作霖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的态度。其原因主要为:(1)在和孙中山结盟往来中,受南方进步思想的影响;(2)东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增强,使东匏资产阶级越来越自觉地将目光投向发展自己,而不是依;(3)“中日合办”企业工业压制和排挤的现实的地方实力派看清了日本的真实目的,他们要求对日本实行抵制;(4)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失败,使他从紧张的战争和国内政治纷争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有了一个重新考虑因失败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全盘思考东北问题的时间和条件。他的思想也逐渐接近于民族资产阶级对“中日合办事业”的认识水平:“历来的所谓日中合办事业,仅仅是在日本人的事业上加了一个名称而已,从该事业上获得实惠的也都是日本来这类‘合办事业’,无论是工业、矿业,还是农业,都不是中国官民的希望所在”。所以,他在政治、军事上力图摆脱日本控制的同时,在经济领域,也不动声se地同日本展开了角逐。从1921年起,东三省新建的“中日合办事业”逐年减少。

    在抵制中日合办企业的同时,开始创办自己的企业。鉴于东北需要棉布甚多,而这些棉布多由日本供应,成为东北最大的财源外流孔道。在张作霖的提倡下,1921年9月,奉天当局动用450万元资本,开始创建奉天纺纱厂。先后从美国购軇机200架,而且在生产的原料原棉的来源方面,决定“除用黑山、北镇和辽阳所产的外,不用外棉。”这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自办独立经营的纺织厂,其产品颇召迎。

    在矿业方面,东北自建自营的大型煤矿以北票、八道壕、西安(今辽源)鹤岗、复川湾等为代表,被列入全国20世纪20年代末28个现代化煤矿之列。与日本的抗衡在电力工业方面表现得也很明显。1921年初,日本提设中日合办抚奉送电所,向奉天省城送电,袜霖拒绝。从1923—1927年,奉方以每年设立3.5个电力公司的速度,共新建20个,从而打破了日本对东北电力工业的垄断局面。

    在机械制造业方面,1922年扩建了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制造铁路客货机车,其规模仅次于北宁铁路唐山工厂。接着,创办了东北大学工厂,使用德国先进机器,可制造机车发电机、矿山机械等。这些工厂都自备发电厂,拒绝资电力。

    发展实业,维护中国主权昜霖在这一时期经常召集的军政会议的主题。11924年1月,张作霖亲自主持东三省军政要人会议,出席会议的是县长以上的文官和旅长以上的军官,会议决定:“三个月内募集二千万元的三省联合实业资金;在十个地方增建官营工厂在东三省开发二十个最好的官矿;追加二百万元,以便年内大规模地发展呼兰制糖厂、奉天纺纱厂、鸭绿江采木公司和本矿公司”。

    对日本最具有抗衡xing的举措是自建东三省铁路干线。铁路是近现代的重要交通工具,它既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动脉,又关系防建设与国防安全,更是创造巨大经济利益的载体。因此,近代以来,各帝国主义都把攫取铁路投资权、建筑权、经营管理权,作为对外扩张侵略的第一步骤。自1894年清政府修筑山海关以东的铁路起,至东北地方政府自建铁路之前,东北地区已修成铁路9条,营业里程共计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3%以上。其中国有铁路只占营业里程的20%,日、俄占77.2%。可见,东北铁路密度虽然居全国前列,但多数掌握在変里。“自日、俄竞争以来,久成南北分据之局。日人以旅顺、大连为海军根据地,其铁路直贯东三省南部;俄人以海参崴为海军基地,其铁路横贯东三省北部。两国陆军均不数日可达,东三省命脉,尽已悬于两国之手。”日本凭借南满铁路,不仅在经济上享有莫大好处,而且在军事上可随时制约奉军的行动。奉军使用该铁路时,除当场交付运费外,试先须报经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和关东司令部批淮;乘车时须解除装,枪支弹药另行托运;关东冘车之奉军有监督权;奉军的军需物资,须经关东军司令部批准才准予运转;日方可随时中止其运输等等。无论从军事防卫上还是从经济建设上看,自建东北铁路都是挽敏危机的一项軻务。因此,张作霖决心自建铁路。

    1922年,以张作霖为首的奉天当局,作出了修筑东、西两大铁路干线的计划。一是从葫芦岛经由通辽、齐齐哈尔至瑷珲的西部干线;一是从奉天,经由海龙、吉枳木斯的东部干线。两大干线都通过京奉铁路与关内相联,丮成,即可“树立交通自由之基”,“于东北经济、国防前途”“有无限裨益”,势将成为与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两大铁路系统相抗衡的东北第三大铁路系统。这霖企图“摆脱日本控制和干涉”的重大举措。

    为劂此大规模铁路建设的领导,1924年5月,张作霖决定成立东三省交通委员会,任命奉天省长王永江为交通委员会委员长,省各机关人员组织最高专管机构,赋以全权,辅以群力。并作出为避免日本干涉,分段修筑、不使总体规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